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由於財政資金管理缺乏明確的責任制度和有力的監督措施,支出中普遍存在預算約束軟化、管理不嚴和支出不規範等問題,用於經濟建設的財政投資效率不高,甚至造成嚴重浪費。壹些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隨意增加支出預算。(三)規模發展變化的特殊性財政支出規模的總趨勢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上升並達到壹定水平。
不明確的
相對穩定。經濟體制改革前,我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對較高,這是由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決定的。近年來,中國的GDP和財政支出壹直在增加,但GDP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壹直在下降。二、解決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和規模存在問題的對策(壹)糾正財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對策。
財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重視:1。繼續深化改革,推進體制轉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解決體制轉軌問題,即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政府在許多方面仍難以擺脫其影響,並表現在各級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中。因此,有必要進壹步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各自分工,明確政府職能,從根本上糾正財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為此,政府要切實充當繼續深化體制改革的主導者和組織者,廣泛調動政府自身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破除束縛市場經濟的條條框框。這裏的關鍵是要敢於調整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如實施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增加轉移支付、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等。,理順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政府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關系,實現制度創新,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預算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即“越位”部分的支出),逐步增加公共支出(即“缺位”部分的支出)。2.強化預算約束,杜絕財政支出盲目性財政支出是對財政資源的再分配,其方向和取向關系到政府職能的實現,關系到社會需求能否得到保障和滿足。因此,防止財政支出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就是防止財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強化預算約束,就是要強化財政預算的法律約束,嚴格按照國家預算法有關規定,不得安排績效項目支出、人力經費支出等“越位”財政支出;嚴格控制各類招待費支出;嚴控經濟領域國企補貼和虧損補貼;對於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事業單位(按政府制定的收費標準收費的部門和單位),可實行差額撥款或差額補助的辦法,如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等,部分單位也可按企業、半企業管理;要努力確保滿足公眾需求和政府職能要求的“不缺位”支出。加強預算管理,進壹步細化預算。
主題,加強人員和定額管理,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不要隨便改變預算計劃,充分考慮預算調整和追加削減帶來的不利影響,嚴格執行用於生產或非生產的基本建設支出招標制度,防止財政資金被變相占用和浪費。3.劃分各級政府的權責,明確財政支出範圍。財政為政府服務,財政支出為政府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公共產品)。其數量、規模、方向和地位基本上是根據政府的職能(權力和責任)確定的。只有劃分各級政府的權責,才能明確財政部門預算支出的範圍。第壹,根據市場和政府共同配置資源的原則,* * *利用資源有利於金融資源的集中;二是改革當前行政管理體制與財政體制不“相匹配”的做法,逐步理順基層政府“有責無錢”的關系。目前,政府事權劃分仍然不夠清晰,以至於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在財政支出中容易出現“越位”和“缺位”。對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數額應根據其收入的實際需要和完成其事務所需的財力來核定,並應放棄上級放棄政策和下級放棄資金的做法。這對於理順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的分配關系,徹底糾正財政支出“越位”或“缺位”具有重要意義。4.加強監督,規範財政支出行為。除了健全的法律體系外,還必須加強監管。這是防止“越位”和“缺位”的重要保障。為此,首要的是充分發揮各級人大的監督作用。從預算的編制和審查到預算和決算的執行,人大的監督作用越來越明顯,財政支出越來越規範。應盡快修改預算法,增加查處財政違法行為、確保對困難地區轉移支付等條款,以法律維護財政的嚴肅性。其次,發揮審計、會計等中介機構和預算執行單位的監督作用,加強各級審計部門的監督。所有涉及金融的地方都必須接受審計,並對相關單位和個人實行問責制度。由於預算資金最終由具體部門執行,執行結果直接關系到財政資金使用的規範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要加強對部門預算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法制和誠信教育。第三,發揮金融部門的監管作用。財政部門是代表政府分配和管理財政資金的執行機關。它對財政資金的分配負有最直接的責任,當然也最了解財政資金支出的相關動態信息。因此,這是有效防止支出越位和缺位的關鍵。也是建立公共財政、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