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鄭德元年(1506),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而被判淩遲四十年,並被貶至貴州龍場(修文縣桂陽西北七十裏)任職。隆昌的山很薄,苗族和廖族生活在壹起。在隆昌寧靜艱苦的環境中,王陽明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經歷,日夜反思。
壹天深夜,他突然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物的基礎,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我認識到“聖人之道是自足的,實事求是也是錯誤的。”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而“道”字在老子的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老子的書的主題是天自然無為。道是壹種混沌的、不分裂的初始狀態,它是安靜的、自我修正的。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萬物之根。道往往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就像水壹樣,它有益於萬物而不與之抗衡,以弱勝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它、看到它、聽到它、把握它。
道既是宇宙的本體,也是萬物的法則和人生的準則。儒家視天地人為“三”,老子視道天地人為“四”。“四大”在“三大”之外增加了道,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框架打開了壹個極其崇高而富有想象力的思維空間。
道來自玄學,卻貫穿玄學;而且,在滲透的過程中,沒有給具有意誌和目的的創造者留有余地,比如天和皇帝。2500年前,老子的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有道家學說的基礎上的偉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