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雙城記》讀書筆記約10000字。

《雙城記》讀書筆記約10000字。

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對《雙城記》的思考

也許是因為我還年輕,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知識積累,也許是因為西方語法和東方語法在敘事表達上的不同,也許是因為翻譯版本的多樣性難以選擇,翻譯的再創造或多或少地淡化了原著的風格。總之,我之前讀過的西方名著少之又少,從中得到的閱讀樂趣更是慘淡,以至於很長壹段時間,我面對書架上無數名著的華麗排列,都是望洋興嘆。

我看過王道幹翻譯版的《情人》,國人稱贊,可能是因為我不懂愛情的道理。當年讀書我沒有得到真正的滋味,只是自始至終感嘆白讀的真誠。我也讀過海明威的英文原版《老人與海》,但遺憾的是,即使是文風最簡單直白的硬漢作家,也很難在我這種不得不借助字典閱讀的讀者面前展現故事的精妙之處。大齡讀博納科夫的《魔術師與洛麗塔》,對博的文筆不感興趣,也因為荷爾蒙的成熟,對其中壹些略有欣賞,但仍未得到真正的品味。

綜上所述,外國文學壹直是我想讀,但又不敢讀的東西。買了不好玩,怪自己沒看。我買《雙城記》這本書的最初原因只是因為它太便宜了。

中國圖書出版社

880 x 12300毫米

1/32對開

2005年4月第壹版

平裝本,僅售人民幣12元。

論《雙城記》的標題

故事名為雙城,那麽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兩個城市呢?

根據書中的描述,主角生活在倫敦和巴黎,故事在這兩個地方來回發生。那麽雙城應該是指這兩個城市,但實際上並不是雙城的稱謂,只是指壹個城市,那就是巴黎。就像書開頭指出的那個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任何時代都有兩面性,這就在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的感受和判斷,而雙城之所以只指壹個城市巴黎,也不過是耶穌基督775年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巴黎的兩面。

標題最直接的直譯應該是《雙城記》。然而,當我使用GOOLGLE來比較標題時,第壹個翻譯結果是“雙城記”,這讓我感到驚訝。《雙城記》這句簡單的話,似乎已經從《雙城記》這部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升級為壹個固定詞組。

關於章節和閱讀

不得不說,在我看來,西方文學作品的開篇部分往往冗長乏味,孜孜不倦的描寫試圖壹點壹點塑造主角形象的方方面面,甚至許多看似不必要的情節和人物相互交叉,往往讓讀者產生莫名的興趣,這部分在作品中往往能占到五章以上。這種方式在189世紀英法作家的作品中尤為常見,這無疑是排斥部分讀者的第壹道坎。

好萊塢電影有壹個15分鐘規則,就是說恐怖片壹般15分鐘內不死,槍戰片壹般15分鐘內不打,愛情片壹般15分鐘內不親,是為了把觀眾的情緒穩定在壹個預期之內,15分鐘後制造壹個浪的效果。這顯然是繼承了歐美小說的壹些敘事模式。只要堅持十五分鐘,那麽妳就能看到劇情的曲折,越是被這個吸引,越能感受到前十五分鐘的必要性。就像偵探小說的嚴謹,沒有情節是可有可無的,沒有人物的出現是莫名其妙的。前十五分鐘的隱忍所帶動的最後壹部劇情的爆發,會合理的解釋故事中的壹切,主角的所有情緒和變化,也可以在前十五分鐘詳細的表現出來。

以《雙城記》為例,《XX》第壹章的敘述完全平淡,但無論是馬內特醫生的沈默,還是卡頓為丹娜所做的法庭辯護,還是德伐日酒店前的破酒桶,甚至是傑瑞所做的黑幕生意,都在最後壹部分釋放出來,這是延續整個故事嚴密邏輯,推動壹切偶然成就的最重要的情節關鍵。

以《雙城記》為背景

耶穌的時代是775年。馬內特醫生,巴士底獄的囚犯,今年逃到了英國。法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壹,間諜橫行,秘密逮捕,從未舉行過沒有判決或期限的秘密拘留。只要最後壹根稻草足以壓垮法國最後壹個王朝的輝煌。階級之間的對立和矛盾越來越緊張,路易十六的凡爾賽宮裏繁榮的歌舞落在亂世的陰影下。14年後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代人,主要是馬內特醫生和被流放的貴族查爾斯·代爾那,在同壹個城市裏經歷了歷史兩邊的瘋狂。

狄更斯本人在《雙城記》的序言中寫了《雙城記》。最初的靈感來自威爾基·柯林斯的戲劇《冰海深處》,這激發了他寫壹個關於某人為真愛而死卻為情敵而死的故事。但百年來很少有讀者會把《雙城記》當成愛情故事來欣賞,這似乎違背了狄更斯的初衷。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狄更斯在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把整個故事和壹場震驚世界、改變歷史的偉大革命結合在了壹起。在人性的瘋狂和世界的無序混亂中,大浪淘沙下小人物的故事註定要受到時代的影響,於是故事中的人物就成了壹個符號,壹個代表著那個大時代所有風風雨雨的普通人的符號,代表著混亂中幸存的人的良心和理性,代表著無序下的傷害。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時代和故事,人物和符號結合的《雙城記》才不再是愛情小說。這就是多年來壹直被人閱讀並奉為經典的原因。

屬於人民的法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人權宣言》的通過,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個人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這是歷史上不屈不撓的進步,是光榮的、不可磨滅的偉大成就。但是歷史總是有它的兩面性。如果說法國大革命前的幾年是封建地主階級壓迫無產階級的瘋狂史,那麽大革命爆發後的幾年則是無產階級對其他壹切階級同樣瘋狂甚至血腥報復的更加瘋狂的歷史。那麽我該如何看待這場革命呢?(以下論點僅為表達個人觀點。)

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歷史。”但是誰是人民,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非革命的還是反革命的?在我看來,他們都沒有權利代表人民。在壹個完整的社會中,“人民”應該是所有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的總和。索爾仁尼琴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中說:“壹個人的不公正就是所有人的不公正。”然而,以推翻絕對君主制為開端的法國大革命,以及由千千數百萬無產者組成的革命核心,在整個革命發展過程中,逐漸走向社會秩序的崩潰,演變為壹個階級對另壹個階級的報復,壹個階級對其他所有階級的迫害,甚至壹個階級對本階級內部異己的消滅。以“平等、自由、博愛”為口號的革命背後,是紀芝庭嗜血的戾氣。只有羅蘭夫人臨終前的那句“自由,多少罪惡走在妳的名下”最能表達這場革命所蘊含的荒謬,而暴力手段實際上已經背離了“平等、自由、博愛”的初衷。

《雙城記》的偉大之處在於狄更斯對這壹切的客觀、理性和公正的描述,不僅展示和批判了馬內特醫生在可怕的君主專制時期所遭受的不公正,而且揭示了同壹個人在同壹座城市中從另壹個與前任統治者完全相反的政權所遭受的壹種新的可怕的不公正。在《雙城記》中,狄更斯先是稱革命者為同誌,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變成了暴徒,最後變成了恐怖分子。由此可見,雖然革命是不可逆的,是被各個階級包括以達納為代表的少數地主階級所認可的,但逆轉後的暴民民主,是任何壹個理性客觀的人為革命提前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土壤的人所始料未及和痛心疾首的。其實任何壹個階級,任何壹個執政的政黨,都需要把權利集中在精英手中,而不是濫用所謂的民主。它總是需要標準或群體的存在來評判事物,而最理想的是正義法律的存在,而不是簡單地跟隨所謂的“民意”。這將是壹個沒有政府主義和所有混亂無序的地獄的自由國家。無產階級執政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讓所有人都有財產可以依靠,讓社會富裕安寧,所以所謂的階級消滅其實是為了創造人與整個社會的平等,而不是消滅某個階級的人。人人平等的最高理念就是爭取流血犧牲,打破壹條鎖鏈,這是法國大革命留給全人類最大的遺產。

小說作為壹種文學形式之所以能創造出如此之多的經典,並在風雲變幻的時代被人們不斷閱讀,是因為小說總能在簡單敘述的基礎上關註人和社會的內在精神層面,對人性有著深刻的闡釋,因此能構築起技術科學所達不到的人們對自身的思考高度。即使歷經千代,我們讀者依然可以在小說中找到那些內在的思維軌跡和方向。

時間:2007年6月65438+10月1

書名:雙城記

作者:狄更斯

主要內容:

主人公馬內特醫生是誠實的。看到侯爵肆意蹂躪青年農民,殺害農村青年的罪行後,寫信到法院舉報。不,這封信落到了侯爵手裏。結果,曼內特遭到迫害,未經審判就被送往巴士底獄。在監獄裏,他發誓要報仇,寫了壹本揭露侯爵罪行的血書,不久就精神失常了。18年後,曼內特出獄,在她以前的仆人德伐日和倫敦泰勒銀行員工洛裏的幫助下,與女兒露西在英國團聚。這時,露西愛上了法國青年代爾那。侯爵的侄子代爾那不滿貴族特權,同情百姓疾苦,自願放棄爵位和財產,成為英國壹名自立的平民。為了女兒的幸福,曼內特拋棄了個人仇恨,同意了代爾那與女兒的婚事。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被壓迫的人民拿起武器,對貴族階級進行了嚴厲的報復。代爾那家鄉的經理被捕,代爾那冒著生命危險回國營救,但壹回去就被逮捕了。曼內特徒勞無功,代爾那被判死刑。得法熱夫人就是那個跟蹤者。原來她是被侯爵強奸的農婦的妹妹。但是當她試圖進壹步殺死代爾那的妻子時,露西的女仆無意中殺死了她。最後,深愛露西的年輕人卡爾登利用與代爾那相似的外貌,為他赴刑場,實現了他生前的承諾。

摘錄:

他的想象力繼續馳騁,仿佛看到這個邪惡的時代會自行消失。他覺得:“我現在做的事情遠比我做過的任何事情都好,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比我以前去過的任何地方都好。”

他看著卡爾登的臉說:“如果不是因為妳,親愛的陌生人,我不會如此冷靜。我想妳是上帝派給我的。”“上帝把妳送到我這裏,”卡爾登說。“看著我,親愛的。不要想別的。不要害怕。”

感受:

作品通過侯爵對下層階級和正直的梅內特的迫害。因此,對封建統治深惡痛絕的德伐日太太是法國大革命中的女英雄。她出身貧寒,為革命不惜代價。但作家把他寫成了壹個可怕的“復仇”,在復仇的激情中失去了理智,連好人都成了復仇的對象,導致了他自己的毀滅。這反映了作家盲目反對壹切暴力的局限性。

評論: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讓我興奮不已。狄更斯畢竟是世界上偉大的作家,對當時的法國大革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歷史上,我們只看到人民推翻貴族統治,攻占巴士底獄,三次把革命推向* *的場面,熱情歌頌人民的力量,卻沒有看到人民愚昧、瘋狂、野蠻的壹面。《雙城記》的啟示是深刻而發人深省的。

封建領主和貴族殘酷血腥的統治,埃佛瑞蒙德侯爵家族的壓迫,對善良的殘酷,對善良女人的霸占,對貧困少年的殘酷,對名醫亞歷山大·磁石的無辜秘密囚禁,壹系列的罪行,他們殘酷冷酷的本性,只是為了家族的尊嚴而微微皺起眉頭。

星星變了,抑郁癥爆發血仇,孤女激動了。她把鮮活的罪惡放進壹個死檔,奮起攻擊。她在大革命中領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殺死了侯爵,把曾經輝煌的邪惡城堡變成了壹片焦土。復仇可以報仇,正義可以伸張,但人性已經滅絕。侯爵的後代,查爾斯·代爾那和他善良的妻子露西,甚至前受害者露西的父親磁體博士,都被殺害,誣告和陷害,企圖將他們送上斷頭臺。

法國大革命轟轟烈烈,結果卻是人變成了瘋狂的屠夫,成為了喪盡天良的德法日老婆密謀報復的工具。在這場瘋狂的革命中,窮人還是窮人,貴族逃跑了,壹些無辜的窮人壹生都是窮人,最後被民國的敵人送上斷頭臺,結束了生命。

把壹種枷鎖換成另壹種枷鎖並沒有改變,只是被壓迫的人變成了壓迫者,把新的壓迫強加給壹些更窮更無辜的人。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西德尼·卡頓,他的大愛和高尚的人性讓我熱淚盈眶。他愛露西,但他不求什麽,只求她幸福。為了她親愛的丈夫,他放棄了生命,代替黛娜上了斷頭臺!他摔倒了,血也流了出來,但他還是笑著走了,瀟灑地走了,只為了他愛的人能和丈夫幸福地生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