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之壹,編號為150。大部分以行走為能指的詞匯都與跑步或快走有關。大部分是動詞,如:去、沖、超、過。
寫作來源:
“走”字本來是象形的,甲骨文畫了1,像壹個人伸開雙臂向前跑。在甲骨文中,“鄒”字有其本義,如“庚深圳作雅鄒馬”(2810輯)。西周金文(圖2-4)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停”(指足),其結構突出了人跑的特點。此外,青銅器銘文中還加有“走”字,如圖4。小篆繼承了青銅器銘文圖6,也就是圖7。但上半部分變成了“姚”。“鄒”字到了隸書之後,上面的“堯”字就改成了“土”。
“走”的本義是跑,《說文解字》的解釋說:“走也是壹種趨勢。”古人認為“慢走即走,沖刺即走,陜走即走”,可見“走”就是跑。比如《萬事皆有錯》說:“田裏有壹株植物,兔子走著走著,碰到了植物,斷了脖子,死了。”其中“兔子走”就是兔子跑。《孟子·惠亮·王上》中記載的百姓逃亡的情況:“裝滿了,兵器接上了,盔甲丟了。”其中“走”是指戰鬥人員逃跑。“走”就是走著走著後來。《鳥獸》、《走馬看花》中的“走”字,其實是古代漢語中“跑”的意思的遺留。“走”的壹些引申義至今仍在我們的語言中普遍存在。比如“放風”“去”泄密;為了避諱,經常說某人的死是“不在了”;而“這把槍走火了”是指這把槍的閥門被不經意拉了壹下,離開了原來的關閉狀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