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

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

曾國藩(公元1811 ~ 1872)湖南湘鄉白楊坪人。早年,他熱衷於追名逐利。他於1838年進入國子監。此後十余年,他潛心研究古詩詞和佛學,這使他成為正統的封建理學家,被稱為“第壹流的儒生”和“壹代儒生”。1853年初,太平軍進軍湖南,鹹豐皇帝命吏部左侍郎曾國藩“協助同鄉辦理省內搜匪事務”。曾國藩放棄了寫作,成為了壹名武術家。從應永開始,他籌集了陸軍和海軍,建立了湘軍。1853年,曾國藩在湘潭發表反革命宣言《討廣東之匪》,東監國。4月初,太平軍在嶽州擊敗了湘軍師,隨後又在靖港重創了曾國藩率領的水師。曾國藩悲憤之下投水自盡,周圍有人救起。恰逢湘軍大將塔齊布在湘潭戰場取得勝利,太平軍被迫撤出湖南,曾國藩的湘軍轉危為安。同年八月以後,湘軍先後攻占嶽州、武昌、漢陽,並在田家鎮大敗太平水師。曾國藩從此控制了長江上遊。1855年2月太平軍反擊,湖南水師湖口大敗。曾國藩再次投水被左右救起,然後率領殘部前往南昌。第二年秋天,太平天國和天京陷入困境時,他們重新集結部隊發動反擊,並再次占領武漢、九江和安慶。1860年升任兩江總督。次年控制浙江、江蘇、江西、安徽四省軍務,兵分三路攻占浙江,支援上海,圍攻天京。1864年7月,天京被俘,曾國藩被封壹等侯爵,加為太子太保。1865年,他被調任為欽差大臣,與撚軍作戰。由於屢戰屢敗,他請假留在營地。後來擔任直隸總督,調任兩江總督。1872在南京逝世,享年62歲。該系列叢書是曾公全集。

曾國藩的壹生活動可分為兩個時期:1811至1852,主要從事科舉考試和研究學問;1853到1872這壹時期是後期,他在這壹時期的活動使他成為現代軍事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國防軍中著名將領蔡鍔認為他的“論功行賞,堪比古今中外的名將”。可見曾國藩在近代事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研究和重視。

從1893到1872,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軍起義近20年。他在世時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而清朝統治集團則給了他“中興第壹大臣”的稱號。這些完全不同的評價,壹方面說明曾國藩殘暴、負債累累,另壹方面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在軍事謀略上確實優於其他清軍將領。

當曾國藩組建應永並創建湘軍時,正當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時,太平軍再次西征。曾國藩的基本對策是:壹是集中水陸兵力,消滅進入湖南的太平軍;沿江北上,略取武漢,抓住上遊形勢,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以後再取九江、安慶,打破天京屏障,切斷天京糧源,最後圍攻天京。為了實現他的壹整套戰略思想,曾國藩總是在關鍵時期抓住戰略重點。這裏僅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1853年,太平軍西征軍入鄂作戰。在20多天的時間裏,鹹豐皇帝發布了四封詔書,命令曾國藩率領湘軍迅速支援湖北的清軍。然而,曾國藩並沒有立即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是玩起了“暫緩赴鄂”組建水師。他明確指出,只有搞好海軍,才能開始作戰,否則,“賊走水路,我追陸路,始終不能迎敵。我們如何攻擊和壓制他們?”鹹豐皇帝不得不批準創建水師的計劃。後來,當曾國藩正埋頭籌備壹個水師時,鹹豐皇帝已經迫不及待了。他親自要求曾國藩“啟發良知”...緩壹緩,扶眉心”,但此時,曾國藩的水師尚未組建,於是他以“缺兵報銷”和“等待張解楚,並...待用略”結果,曾國藩於三月底在湖南湘潭大敗太平軍,1854,迫使西征軍撤出湖南。湘潭之戰後,湘軍從湖南出發,攻占武漢,控制長江上遊,實現了曾國藩的第壹個戰略計劃。

又如1858年,翼王石達開率軍入湘,與此同時,聶軍渡過黃河、淮河流域,橫行直隸,清政府對用兵要點不知所措。有人把石達開軍隊作為進攻和鎮壓的重點,主張放棄。曾國藩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石達開軍隊今非昔比。壹旦與天京分離,就會“擾亂楚、粵、劉盜賊之象”,成不了氣候,也沒有必要追隨。“安徽,河南麻花,股數眾多,拆分未定,有賊之類的”,這還不夠。且“叛將洪秀全居金陵,陳玉成居安慶,盜號之賊也”,故提出“目前必先攻安慶以破其老巢”。天京壹旦被攻下,大局就會動搖,確定其他“盜賊和強盜”也就不難了。曾國藩直奔天京的戰略是有遠見的。不久,清政府接受了曾國藩的想法,命令他代理兩江總督,進軍江浙,直取金陵。

19世紀前後,現代科技的進步沖擊著軍事領域,不斷引發世界各國的軍事變革。在中國,也不例外。正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將領率先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制度的變革。

1853年初,曾國藩吸收明朝戚繼光辦團練的經驗,組織團練並組建湘軍,改變了八旗綠營的陋習,開創了新的軍事組織形式。曾國藩對清軍軍制的改革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在兵源上,募兵制取代了世界兵制。傳統上,八旗和綠營部隊采用世界大戰制度,士兵從世代相傳下來,世代當兵。這當然保證了兵源,但也不可避免地導致懶惰和傲慢的壞習慣。曾國藩為了不讓湘軍染上綠營的惡習,規定湘軍士兵主要招收強壯樸實的農村農民,不僅不收兵,而且不能“油滑、市井、官僚”。而且官勇的數額是不確定的,都是招進來的,可以隨著形勢的變化和不同的需要隨時增加、減少或取消。

原則上,註重定制。最初,綠營的編制分為四個基本單位:標準、合作社、營和防洪。每個基層單位沒有統壹的級別和人數,指揮系統不清晰。曾國藩在創建湘軍時就有非常明確的編制。曾國藩作為護衛,指揮和指揮著他所管轄的師制。師制以下是湘軍的基層單位營。每個營都有統壹的級別和固定的人數。壹個營是壹樣的,幾千個營也是壹樣的,兩棲部隊也略有相同。這樣的軍隊編制便於平時訓練和戰時部署。

就任務和職能而言,綠營的部隊多種多樣,包括守衛、軍官、河工、漕運、守墓等。雜事太多,必然影響軍隊素質。為了避免這些弊端,曾國藩有意將湘軍打造為壹支職能單壹的軍隊,即明確湘軍的唯壹任務是打仗,避免任何地方雜事。此外,湘軍壹成立就被用作機動部隊,只要有農民革命,它就沖向哪裏。從這個意義上說,湘軍類似於壹個大規模的野戰兵團,而不像綠營的主力部隊只作為地方保安部隊存在,這使得湘軍的性質更接近軍隊。

在兵種構成上,改變了綠營單壹的陸軍構成和武器裝備單壹的局面,以陸軍師為主力,海軍師為獨立軍,步兵、水、馬三營,為戰爭中的協同作戰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同時,編制內各兵種可以合理配備各種武器,充分發揮效能。例如,在陸軍師的各營中建立了開山炮、步槍、刀矛和小炮等隊伍,增加了綜合作戰能力。這種混合兵種是現代軍隊的特點。

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曾國藩還成功解決了湘軍軍餉的來源問題,使湘軍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了發展,逐步使湘軍從壹支輔助武裝成為壹支自成體系的新軍。

人們在談論曾國藩時,往往會想到軍閥主義和割據主義,認為他創立的湘軍制度是現代軍閥制度的起點,認為他是現代軍閥的鼻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肯定的是,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具有很大的個人屬性。

首先,在思想控制方面,曾國藩的方法之壹是搞“家訓”,反復告誡士兵,他們在湘軍中就像在家裏壹樣,只尊重和服從父母即王子的意誌。長期以來,士兵們只想到大指揮官而沒有皇帝,只想到湘軍而沒有朝廷。

第二,在經濟上,過去綠營等正規軍由清朝中央政府支付,所有費用都來自國庫,因此軍隊自然服從朝廷。湘軍不是朝廷的正規軍,兵部沒有給湘軍提供餉銀。曾國藩以自籌經費為主,以厘金、關稅、捐款等收入來源供養軍隊。這種地方經濟收入由個人控制,而不是由國家分配,無疑對維持壹支高度私人化的軍隊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曾國藩不惜重金收買湘軍士兵和,每人每天給壹元五分錢,比綠營士兵的工資高出三倍。這樣,湘軍士兵領到軍糧和賞賜後,深切感受到了湘軍將領的私恩,而不是“國恩”和“皇恩”。因此,名為清朝官方軍隊的湘軍實際上是將軍的私人財產。

再次,在組織上,由於曾國藩將天下兵制改為募兵制,各級士兵的招募由長官決定。這樣就會出現私人關系轉而吸引人,軍官以個人好惡為由任免的局面,導致各級士兵帥而克制,湘軍成為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武裝集團。更重要的是,曾國藩在整個湘軍中有著嚴格的封建宗法制度:首先,湘軍是壹支以湖南人為主的軍隊。據統計,湘軍83人中,籍貫可考的有149人,其中湖南籍124人,占83%;第二,將保甲連坐的方法應用於軍隊;再次,在湘軍內部,“營”是父系組織,營官可以稱為元老。哨兵可以叫小弟弟,士卒叫小孩。“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以壹族之父兄弟治壹族之子,以壹族之恩治壹族之匪”。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湘軍制度影響力的擴大,湘軍的私屬性越來越突出,而產生這些私屬性的湘軍制度也被曾國藩的後人所接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曾國藩制定的湘軍是現代軍閥制度的起點或萌芽。

其次,還應該註意到,導致後來軍閥制度脫離中央制度並不是曾國藩的本意。說曾國藩從湘軍建立之初就有個人野心,向中央要求獨立和權力,這是不公平的。第壹,曾國藩的思想體系在封建時代屬於儒家思想,核心是維護封建“三綱五常”,維護封建統治。無論是從政治思想到治軍思想,從湘軍的創立到他最終去世,從理學到洋務派,曾國藩從未脫離儒家思想的核心,從未切斷他與儒家思想的聯系。因此,儒家忠君思想不允許曾國藩背離中央政府。其次,曾國藩所倚重的湘軍核心力量是政治覺悟較低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農民,即“儒生領導山農”。中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長期受封建正統思想的訓練,壹生以忠於君主和道德為己任;中國的農民階級在當時是壹個被動的階級,他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如宣傳了幾千年的“三綱五常”。因此,他們很容易與曾國藩的思想相壹致。第三,曾國藩為了挽救清朝的滅亡,創建了湘軍,改革了軍制。然而,由於湘軍制度造成的私人性質,清朝的軍事基礎受到了動搖。對於這壹嚴重後果,曾國藩完全迷上了當事人,直到去世也未能意識到。第四,曾國藩全副武裝,他確實有條件從中央獨立出來,要求權力。但實際上,曾國藩壹直在接受清廷的命令和指令,他從未也不可能違抗命令,因為清政府從未失去對曾國藩的約束力,曾國藩的個人榮辱都掌握在清廷手中。例如,太平天國失敗後,曾國藩被迫削減自己的羽翼,解散自己的軍隊。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本人並不打算削弱清廷的統治權力,但客觀上,他的軍事制度對近代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改朝換代起到了關鍵作用。正是在這壹點上,近代史上的新舊軍閥都尊稱他為開山鼻祖。

太平天國革命前,清政府沒有自己的海軍,只有綠營海軍。綠營海軍分為兩部分:近海和內江。他們只是附屬於軍隊,是專門用來抓小偷和罪犯的,所以不能打仗。相比之下,1852年底,太平軍在湖南益陽和嶽州建立了水師,粉碎了清朝“廣西炮艦”和“江南水師”的抵抗,控制了長江中下遊地區。

在當時的形勢下,曾國藩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征服天京,我們必須首先控制長江,而要控制長江,我們必須有壹個比太平軍水師更強大的水師長江李倩,他“必須以戰船為第壹任務”來對付太平軍,“除非船在船上,否則就沒有競爭。”於是曾國藩不惜重金建立了壹支內河海軍,並且在技術裝備方面,他大大超越了太平軍。經過幾年的激烈戰鬥,曾國藩不僅依靠湘軍水師奪取了長江水面的控制權,而且將湘軍水師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軍種,可以與陸軍密切配合,發揮特殊作用。如1863年6月,曾國藩圍攻天京時,調遣鮑超率軍攻占浦口,後又掩護水師攻占太平軍堅固設防的九福州。湘軍水師的這壹成就不僅突破了太平軍的長江防線,而且徹底切斷了天京與江北之間的唯壹通道和物資補給線。關系真的不淺,可以說是天京之圍的第壹次關鍵勝利。因此,清政府重新占領金陵後,對其論功行賞,稱“論平口之功,以國藩設舟師為首。”

湘軍水師的建立晚於陸師,陸師的建立始於曾國藩遷衡州之後。然而,在湘軍體系中,海軍的技術裝備遠遠優於陸軍師。從成立之初,曾國藩就以各種方式采購了大量洋槍洋炮裝備海軍,他的炮船並不是用來“砸炮”的;在湖南、江西等地正式設立造船廠制造軍艦,使造船廠能夠為湘軍水師提供可靠的後勤保障。革除綠營水師舊習,加強湘軍水師訓練。就這樣,湘軍水師被打造成了當時中國技術最先進的內河水師,而不是像往常壹樣使用老舊裝備的地方軍隊。

曾國藩對湘軍水師發展的設想是深遠的。他能正視海軍和現代海軍的區別。他說,“於長龍號和三板船的大小已經大不相同,速度更快”。他深感海軍不適合出海作戰,所用艦艇也無法與西方艦艇相比。因此,曾國藩萌生了“取經造加工船”的想法,並決心試制新船,打造壹支現代化的海軍。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了第壹家近代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不僅制造洋槍洋炮,還成功仿制了中國第壹艘小型船舶——皇姑號,中國近代造船業由此拉開序幕。曾國藩還派洪榕去美國采購機器,成立了江南制造局,並在船上生產了壹些軍艦和大炮。他還建立了以江南制造局為中心的上海編譯局,翻譯了大量有關艦炮制造和海軍技術的外國書籍,使中國對西方艦炮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進了近代海軍的發展。他和丁日昌壹起提議建立三支海軍,其中“浙江和江蘇建在吳淞;山東、直隸建在天津;“廣東”號和“福建”號在南澳大利亞建造,各有壹艘10號船、壹艘20號船和壹個專門的洋面泊位。清朝以後,南洋、北洋、福建三大海軍艦隊的設立和布局基本沒有偏離曾國藩最初的設想。由此可見,曾國藩對近代海軍的影響和作用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