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的“或”字指的是用柵欄圍起來的重要地方。從早期的“或”字來看,口的四面都有壹條橫線,大概是“停”字的簡化,表示這個重要的地方有四面的人把守。後來這四筆簡化為壹筆,帶“或”字的“戈”字是古代兵器,意思是用兵器保衛人口和土地。於是在“格”和“寇”下面加了壹條橫線,然後在“或”字周圍加了壹個方框,意思是國家周邊要有邊防。
“國”字不能不提嶽飛和“精忠報國”。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嶽廟仲晶園的主墻上,鐫刻著朱的四個字:“精忠報國”,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國”字不見了。據說嶽飛是南宋時應征入伍的。臨走時,婆婆叫他跪下,在背上紋上“精忠報國”四個字。嶽飛對著鏡子說:“媽媽,我永遠不會忘記妳紋的字,但我不知道為什麽少了‘國’字。”婆婆道:“兒啊,只因金兵侵中原,京師失陷,二帝被俘,如今國家無主。先不要把這個寫下來,等土地收回了再補充。”
無獨有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南京太平天國歷史陳列館牌匾,也少了壹個“國”字。藏在“艾”裏的不是“玉”,而是“王”。據說這是因為郭沫若先生沒有繼續向洪秀全進軍,使“天國”不完整,深感遺憾,所以故意把“國”字寫得少壹點。有人認為“國”字比洪秀全創造的還少。因為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天國的“國”字少了壹點。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石達開鑄造的聖寶錢,錢文《太平天國》中的“國”字,中間也是“王”,不是“玉”。其實“國”字少並不是太平天國創造的,因為我們國家的壹些漢字歷來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謂正字就是符合通用規範的漢字。民間流行的俗字,多為簡化字或因書寫方便而形成的異體字。太平天國的“歡”字是壹個常用詞。根據《康熙字典》和《中華字典》的記載,“雍”字已收入明末張子烈所著《正字通》。可見洪秀全對“桓”字情有獨鐘,只是為了表示“王者在國”。
/question/25438308.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