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傑出發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絲織的國家。古人用上等的蠶繭吐絲,用剩下的惡繭和病繭經過漂白制成絲綿。漂浮後,墊子上會留下壹些殘留的絮狀物。當牙線次數較多時,墊上殘留的牙線會堆積成纖維片,晾幹後即可剝離,可用於書寫。這種絮體的副產品數量少,古書中稱之為“何琪”或“方絮”。由此可見,中國造紙術的起源與絲綿有關。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布、漁網等植物原料,經過粉碎、搗打、抄造、烘烤等工序,制成了紙,這就是現代紙的起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以來,紙就以壹種新的姿態進入了社會文化生活,並逐漸在中國傳播,進而傳播到世界各地。
有了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有壹個好的載體。古埃及人用尼羅河的紙莎草紙來描述歷史;在古代歐洲,人們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使用動物皮,如羊皮,來書寫文字。在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甲骨文、竹簡和絲綢在古代被用來書寫和記錄。但是甲骨和竹簡比較重,秦始皇壹天要讀壹整車奏章;絲綢雖然輕,但是很貴,不適合寫字。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甲骨文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造紙是壹個重要的化學過程。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的非常寶貴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