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口: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約為2000萬。孫中山是千騎之國,25人4馬1車,這意味著孫中山的軍隊至少有25000人。能夠養出如此規模的軍隊,意味著其總人口超過20萬。
中山國(414-296)由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建立。這塊土地位於燕國和趙國之間。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戎狄、仙寓和中山。它被中原國家視為對中國的威脅,並經歷了興侯波榮和晉侯康賢裕事件。經過三年的艱苦鬥爭,晉國魏文侯的將軍楊樂和吳起在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辟,國力鼎盛,戰車數千輛。前296年,為趙所滅。
出生
中山國是中國人民在趙巖(位於冀中太行山東麓)建立的國家,因城內群山環抱而得名。由西周桓公之子創建,經歷了戎狄、先虞、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它都被中原國家視為對中國的威脅,並經歷了興榮、晉侯抗賢、魏滅中山國和趙滅中山國等階段。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的狄仙魚部落,也就是白蒂。它最早是在陜北綏德地區,後來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地區。
仙峪得名於仙峪水,是從五臺山西南流向滹沱河的清水河。這壹帶是先玉最早的發源地。仙玉之名最早出現在《國語》壹書中。書中記載,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回答的問題時說,中國西北地區有16個姬姓國家,六個不同姓氏的諸侯國,以及南蠻、東夷、戎狄等國或部落集團,其中存在壹些隱患。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石家莊市周邊山區、靈壽、平山、晉州壹帶,以靈壽為都城(河北省平山縣上三集鄉附近)。出土器物中有壹件雙耳青銅壺、壹件扁方壺、壹把青銅短劍和壹件獸首金腕飾,以及壹塊鑲嵌綠松石的虎形飾板,充分反映了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影響。
興侯波榮
春秋時期的鮮於氏部落聯盟由鮮於氏、虢、鼓、虬等部落組成,並逐漸開始擴張勢力。起初,它的力量很弱,遭到了郭興的抵抗。《史記》中的許多記載表明,邢打敗了戎狄,有力地捍衛了西周和中原各國的領土。春秋初期,邢國弱小。公元前652年春,先虞攻打邢。次年,先虞攻魏,逃走,魏軍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魏四國軍隊打敗了鮮於期,邢、魏才從滅亡的邊緣走了回來。
金劍仙語
春秋中後期,鮮於國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采取先吃鼓、先肥、先怨等國的策略,最終消滅了鮮於國。公元前530年,晉國大將荀武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進賢縣西),但他並沒有滅掉鼓。當年八月,晉滅霏(在河北省槁城縣壹帶),擒國君綿臯,霏故地屬晉。第二年冬天,晉昭公得知鮮於氏邊境空虛,即令荀武率領大軍攻破鮮於氏的中人城(今河北省唐縣西北的譙陵)。公元前527年秋,荀彧率軍攻打大鼓,俘虜了君主袁朗,並使大鼓成為晉國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摧毀。
公元前507年秋,鮮於出兵晉國鐘平,打敗晉軍,俘虜晉軍武士觀虎,報了晉軍殺肥鼓霸城之仇。
公元前506年,先虞人在壹座險要易守的城市(今河北省唐縣西北的肅山)建國。因為中國城市裏有山,所以被稱為“中山”。這就是早期的中山國,而中山國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在史書中。《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晉國拒絕了蔡侯攻打楚國的請求,準備集中兵力攻打中山。公元前505年和公元前504年,晉國兩次進攻仙峪中山,為擒虎報仇。此後,仙寓中山國在史書中被稱為“仙寓”和“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內訌後,中山國從晉國的沈重壓力中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開始介入各國之間的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國聯合齊、魯、魏三國攻打晉國,取得了晉國的脊梁(在今河北省趙縣),晉國被納入中山國的版圖。491年前,晉朝大夫殷尋因晉朝內亂逃到了仙魚鐘山。殷尋原本是中山國的死敵,但此時,為了削弱晉國的實力,中山國接受了殷尋到新占領的白族地區(今河北隆堯縣西)。為了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朝大夫趙昚“伐仙寓”,攻破中山。這次襲擊沈重打擊了鹹魚中山國,以至於在20多年的歷史書籍中沒有中山國的記載。
後來,晉國把矛頭指向了孫中山國家的最後壹個敵人。晉國的智伯(名曰荀繇)很有心機,他擔心敵人在國道上難以行走,於是鑄造了壹口新鐘,假裝送給敵人的君主,讓敵人“削堤掐溪”迎接鐘聲。虬髯公虬識破了荀繇的詭計,多次勸說荀繇,荀繇卻不聽勸阻。七天後,復仇被摧毀。
外圍被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內地。公元前459年至457年,“荀繇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省易縣)。前457年,金派新人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領左仁、(今河北唐縣),“壹日兩城”,給中山以致命打擊。
苗偉鐘山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國分封晉國,晉國名存實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爭霸的局面。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孫中山開始復興。
414前,中山武公率部離開山區,遷徙到東部平原,在古(今河北省定州市)建立新都。武公模仿中國國家的禮儀制度,建立了中山國的政治和軍事制度,初步治理了國家。然而,武公不久去世,桓公繼位。桓公年幼無知,因此被晉國攻打。魏文侯派楊樂和吳起指揮軍隊。經過三年的艱苦鬥爭,它在前407年占領了中山,魏文侯派壹位王子襲擊中山君。三年後,他被重新分配給壹個小兒子,後來他被任命為魏,也就是魏武侯。中山國殘部退入太行山。
中山照滅
中山國滅亡後,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和積蓄力量,桓公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復興了中山國,並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山治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分隔了趙國的北部和南部,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和公元前376年兩次進攻中山,但都遭到中山的抵抗而失敗。此後,中山開始修建長城。《史記·趙時嘉》記載:“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在中山國修築長城。”考古學家在順平和唐縣發現了土石混合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的高度約為3米,寬度為0.5-2.5米。方法是在兩側挖掘地基,制作圬工塊作為側墻,中間用土和礫石填充。根據專家的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的西北邊界上,沿著太行山在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和石家莊的西南部延伸,並在邢臺的西北部結束。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遷至阜石。中山國建立於春秋末期,350多年後宣告滅亡。
領域
春秋時期,鮮於國大致在南疆至石家莊壹帶,北疆在唐縣西南(鮮於中鎮),西部在太行山井陘、蔚縣,東部疆域主要在滹沱河沖積扇帶,即今天的河北省鄄城、晉州。從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中山開始擴張其領土。戰國中期,中山桓公復辟後,疆域進壹步擴大。孫中山興盛時期的疆域包括河北保定南部地區、石家莊大部分地區、邢臺北部地區和衡水西部地區。從北到南約200公裏,從井陘到富柳約150公裏。根據中山王墓出土的《趙宇地圖》中標註的長度比例,戰國時期中山疆域的長度單位為南北606英裏、東西454英裏,總面積與《戰國策》和《秦策》中“過去的中山之地為500英裏”的說法壹致。
經濟
史稱“中山地廣人稀。”受仙峪人地理環境和傳統習俗的影響,中山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存。北部以畜牧業為主。農業在南方占主導地位。中山的手工業非常發達,其工匠生產出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如銅、玉、陶、金、銀、骨、石等。數量、造型和工藝水平都很高。《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的“丈夫...巧奪天工,美不勝收”,這正是中山工匠的手藝和多彩的手工藝品。
中山也鑄造了自己的硬幣。早期,金的貨幣主要使用空頭和尖腳,燕的貨幣主要使用尖頭和尖刀。後來,它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白澄”刀幣。在首都,還有專門模仿燕趙貨幣的作坊。
就軍事力量而言,大約有壹千輛戰車和數萬軍隊。
文化
中山國成立後,仙魚人在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逐漸與中華文化融合,其樂舞藝術既有遊牧民族的傳統,又吸收了中華藝術柔美婉約的風格,陽剛與陰柔並存,形成了中山藝術的獨特特色,在思想上“中山專仁義,重儒”,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國君尊賢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動中發揮學者的作用,取得壹定成就。平山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在語言方面,孫中山也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武器上的長銘文和篆書文字都是漢字,字體工整規整。
遺跡
中山國遺址
位於中山首府臨山腳下,面積35平方公裏,是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孫中山的首都。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出土的文物大多是稀世珍寶,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有宮殿、居民區、陶場、冶場和遺址等十余處。城後東西有山,平原突起,古佛堂三處,峽中有曼聚吉遺址、陰陽柏和高僧墓(目前有十三處)。臨山峽水庫綠柳環繞,山水倒映,可以開展各種水上活動。
挖掘
據了解,中山國“錯”王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規模最大的壹座。在中山王墓中,記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有壹條墓道,長97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桶形;地下部分包括議事廳、東圖書館、西圖書館和東北圖書館。主室後半部分,前、側各有六座墓葬、兩座車馬坑、壹座雜祀坑和壹座船葬坑。中山王墓雖然多次被盜掘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青銅、鐵器、金銀器、陶器、玉器和石器、瑪瑙、骨角和木漆等。
墳墓和首都
20世紀70年代,平山縣山治鎮的中山國墓和首都被發掘後,輝煌的中山國終於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雄偉的城墻,50多米厚的夯土,彰顯了中山國的輝煌和繁榮。宏偉的“山”形墓、豪華的車馬坑、新穎的船葬坑、華麗的青銅器...出土文物的種類和輝煌震驚了世界。雖然中山這個夾在兗州和肇州之間、東西僅500多英裏的國家只是壹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小國,但它創造了堪稱“中國榮耀”的燦爛文化。如立意簡潔、結構宏大的山形禮器,展現了中山文化的粗獷線條。奇幻瑰麗的金銀“四龍四鳳”“虎食鹿屏座”“翼獸”“犀器座”無不閃耀著鑄造工藝的奪目光彩。最令人驚訝的是“中山王三旗”——大銅鼎、方壺和圓壺,上面刻有長長的銘文,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整齊、長而漂亮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銅鼎上刻有469個字,這是中國戰國時期最大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