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婆婆紋身是指民族英雄嶽飛的母親在背上紋上“精忠報國”四個字。歷史上嶽飛背上確實有紋身,但沒有記載是不是被母親刺傷的。
到了明朝中葉,嶽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寫的《仲晶紀》,只提到嶽飛背上有“以純心救國”四個字。嘉靖三十壹年(1552),熊《吳鐘傳》記載,嶽飛看到湯陰故裏有人為生活所迫,聚在山中勉勵自己等人,便去請工匠在背上深深刺上“忠君”二字。
明末由李梅創作、馮夢龍修訂的《仲晶旗傳說》中說:“石燕飛背上有四個字,為張喜安所刺,為淩飛所刺。”果真如此,“精忠報國”在嶽飛當上將軍後被張喜安捅了壹刀。
“婆婆紋身”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杭千才評《仲晶說約》,全書第22回,題目是《化名誓入王佐,刺死仲晶婆婆授意兒子》。內容是嶽飛不是楊幺的使者王佐之所聘,其母怕日後有不法之徒前來勾引嶽飛。如果她壹時受騙,壹時不忠,她的名聲就毀了。
於是他向神靈和祖先祈禱,並在嶽飛的背上紋上了“精忠報國”的字樣。這本書敘述的是婆婆紋身的時候,先用毛筆寫在嶽飛的背上,然後用繡花針繡上,再用醋墨塗上,使其永不褪色。
詳細描述壹下。但也有學者認為,紋身是壹項有著嚴格操作程序和技巧的絕技,絕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婆婆是家庭主婦,不可能有這個本事。很明顯,作者是根據壹些元明傳記中對嶽飛背上文身的敘述,經過想象和藝術加工而創作出來的。所以,嶽飛背上有紋身嗎?紋身是什麽?誰的手捅的?至今仍是壹個謎。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婆婆紋身”被賦予了無數形而上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其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後人評書把“精忠報國”稱為“精忠報國”。並編了壹首歌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