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喬牧筆下人物的壹生

喬牧筆下人物的壹生

這棵樹的別名是喬。

喬華冠(1965438+2003年3月28日—65438+20983年9月22日),江蘇鹽城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他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39經廖承誌等人介紹加入中國* * *制作黨;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社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初,他隨周恩來赴上海參加中國代表團工作,同年年底赴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建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1976後擔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喬·華冠在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了朝鮮停戰板門店談判,出席了日內瓦會議,起草了中美聯合公報。特別是在6月,喬首次率領中國代表團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廳,正式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並發表講話,標誌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文革初期,喬·華冠被列為外交部的“打倒”目標。在的建議下,喬恢復了他的工作。1973年底,他參加了“四人幫”發起的對周恩來的批判。

粉碎“四人幫”後不久,喬被隔離審查,然後回到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擔任顧問。1983於9月22日淩晨10: 40去世,享年70歲。

擴展數據:

毛澤東打破了“二喬”的名字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 * *第壹次開始和談,毛澤東赴渝參加談判。胡喬木是隨員之壹,胡喬木的同鄉同學喬也在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老友相見其樂融融,但喬也是個“筆桿子”,用筆名“喬木”發表文章,而胡喬木當時用的是“喬木”這個名字。

兩棵“樹”聚集在同壹棟樓裏,在壹份報紙《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讓人困惑!不過,有壹個小笑話:胡喬木在白區工作的妹妹方明看到香港報紙上刊登了“喬木”的文章,以為哥哥在香港,寫了壹封信,交到喬手裏。

現在“北喬”南下,在重慶遇到“南喬”,這就“麻煩”了!因為“喬木”在《詩經》中發表過,它也有“挺拔”的意思,所以“喬”都喜歡這個名字,不願意改變它:“南喬”認為他的真名是喬,使用筆名“喬木”是合乎邏輯的。

“北喬”,甚至他妻子的名字谷雨也來自同壹個典故。他會把原來的名字改成胡定欣嗎?

很多人不知道兩棵樹是什麽時候聚在壹起的,尤其是當壹篇署名為“樹”的文章發表後,人們更不知道這是那棵樹寫的。朋友們都希望其中壹個能改名。

結果,毛澤東挺身而出,打破了“二喬”的名聲:有壹天,大家在毛澤東主席那裏談論這件事,並請毛主席作出判斷。後來毛主席要求他(北喬)先用喬木這個名字,而南喬的本名是喬,本名是胡,所以希望他在名字中加上“胡”字,而南喬仍用原名喬木。

從那時起,兩個喬之間就有了區別,‘胡喬木’的名字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並為全國人民所熟知。至於“南喬”喬只是寫文章時用“喬牧”作為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成為的外交代表,並自然地使用了他的真名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