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成書於殷商時期,也是最早的篆書,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最初,人們將內容刻在動物骨頭或烏龜骨頭上,以記錄占蔔、祭祀等活動,因此篆書也被稱為甲骨文。
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鐘鼎文和石鼓文。鐘鼎文出現在青銅時代的商周時期,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為青銅銘文。石鼓文是戰國時期刻在石頭上的壹個人物。
秦始皇統壹文字後,小篆的書寫風格相對統壹。從結構上講,它是對稱的,筆畫是垂直的。用筆時,筆鋒變圓,但線條粗細變化不大,渾厚圓潤。
中山篆書是古代中山國的文字,來源於“中山三七”身上的銘文。“中山三七”出土於河北平山山治中山王配方墓。它是中山王鐵腳青銅鼎、龍葵鐫刻銅方壺和胤祀鐫刻銅圓壺的總稱。這種寫法,除了具有當時古代青銅器和金文書的特點外,具有更為個性化的印章風格。
中山王氏篆書的特點是:書體風格壹致,所有字的間距和間距分布均勻,形體修長,字極其工整。造型采用所謂的“回勢”,即兩側豎畫向中間靠攏而不失“圓潤”;立繪長,筆鋒淩厲,以吊針法快速提筆。
直順流暢,無壹絲顫抖,橫筆端正,弧線流暢順滑,收放自如,轉折處不留連接痕跡;字形結構工整對稱,構圖布局完美。它外柔內剛,健美大方,優雅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