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語和甲骨文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巫。彜語的創造、采集和應用與彜族巫女畢摩密切相關。根據全國各地彜族的民間傳說和文獻記載,畢摩創造了彜語,並由他們加以改進和使用。在彜族社會發展史上,彜語壹直為畢摩人所掌握和使用,彜語文獻也代代相傳。殷商甲骨文是由甄人(巫師驛站)在甲骨文旁邊刻下占蔔和隨後驗證的文字以及占蔔者的姓名而形成的皇家占蔔記錄。其次,彜語和甲骨文都有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然而,這些造字方法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彜族人發明了移位法和筆法等造字方法,而甲骨文則發現了壹種結構合理、字數較多的造字方法。第三,彜語與甲骨文的虛假交流現象普遍,改變了它們的純表意性質;第四,彜語和甲骨文有許多不同的文字。如上所述,彜語有或多或少的筆畫,甚至可以用正反兩種方式書寫,這是任意的。甲骨文也有同樣的特點,細節復雜,位置不定,部首不定。
彜語是壹種“音節文字”,其功能有點像日語的“假名”。這種寫法的壹個字母代表壹個完整的音節。20世紀60年代以前,彜語的書寫並不統壹。1980年,四川省涼山自治州編制了壹套《彜語標準化方案》,並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彜語規範方案》包括819個字母,筆畫簡單,形狀美觀,從左向右書寫,與漢字書寫壹致。中國彜語人口約400萬(1982),分為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和中部六種方言。主要語言特點:①有清音、清音和不清音兩套。在許多地區,有和沒有鼻冠的塞音和摩擦音之間也有差異。(2)除少數方言外,元音普遍有彈性,但僅在某些聲調的音節中有彈性。例如,北方方言只有33和44個聲調的音節相反。(3)元音通常由單個元音組成,沒有輔音結尾,但泰國蘇比彜語有-p、-t和-k結尾。在雲南和貴州的部分地區有少數復合元音、鼻韻和鼻音韻尾。④聲調3 ~ 5個,聲調類型簡單。⑤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基本語序是主-賓-謂。⑥名詞、動詞和人稱代詞作定語時,放在中心詞之前;形容詞和量詞在中心詞後用作修飾語。當壹些副詞修飾雙音節中心詞時,它們位於中心詞的兩個音節之間。⑦量詞豐富。有些方言中的量詞可以直接修飾中心詞,起到後置文章的作用。例如,北方方言的量詞起不定冠詞的作用,而東部方言的部分量詞起定冠詞的作用。⑧有些方言有標記各種句子成分(包括主語和賓語)的結構助詞。⑨有些動詞的自動態和使動動態由輔音交替表達,如威寧彜語的π U55(穿衣)和ku55(使穿)。⑩有些方言通過謂語動詞和形容詞的重疊和變調來表示疑問,如涼山彜語dzlu 33(eat)和dzlu 4 dzlu 33(eat?)?單音節詞和詞根占優勢;構詞法後綴多前綴少;復合詞多,簡單詞少。四音節詞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