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媽(mā,1,即陰平,如姨媽)。
2、毛(máo,兩個音,即陽平,如毛筆)。
3.兇(měng,三聲,即上聲,如兇)。
4.結尾(mò,四聲,即去掉人聲,如結尾)。
5、宓(mι,1聲,即陰平,如:貓)。
6.rude(mán,兩個音,即升調,如:蠻橫;註意“橫”是壹個多音字,héng還有另外壹個音,比如橫幅。
7.莽(m?ng,三音,即上聲,如:莽;請註意,兩個高音是連在壹起的,第壹個高音應該變成升調,而粗聲應該發音為cá o m ∥ ng)。
8.bury(máI mò;;註意“不”是多音字,另壹個音是méi(如無用)。
9.生命線;註意“脈”是多音字,還有另壹個讀音,mi(如:深情)。
10,媽(mām\u;;註意,第二個“媽媽”在這裏讀起來很輕。
拼音的發展
當時中國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使用了直接發音或與拼音漢字反向相切的方法。直接讀音是指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是生僻字,即使發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使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文壽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36個字母來描述漢字的發音,表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幸的是,他用漢字來代表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
1500年前,中國的壹些穆斯林少數民族使用“小經”文字,這是壹種阿拉伯文字。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文比唐代使用漢字表示聲母和韻母更進了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