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語言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漢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傳承中華文明,需要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漢語的純潔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詞並無異議,但詞典是規範語言文字的範本,不應該被收錄,至少不應該出現在正文中。
②觀點二:支持納入西方字母詞。
理由:第壹,字母詞的收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字母詞的使用,有利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漢語言文字生命力的體現。其次,詞典收錄的字母詞數量很少,不會使漢語成為混合語,損害其民族性。再次,字母詞的使用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2)不同的主體對同壹客體有不同的理解,產生糾紛,這是正常的。真理和謬誤常常相伴而生。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存在壹定的局限性,甚至錯誤。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通過討論,不同的觀點可以進行交流和碰撞,有利於人們相互學習,克服認知的片面性,促進認知的發展。
(3)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理服人,不以權壓人;尊重對方表達意見的權利;避免粗魯的語言和過激的行為;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河北寬城壹中的陸勵成分析了新課標中綜合政治的39道題。2010以來,形成了固定的命題模式,是壹個哲學文化知識的綜合材料題。特別是今年的題(1)和2010課標卷的題(2)對“為文化搭建舞臺”到“為文化唱戲”的理解完全壹致。答案也是開放式的,其實這是壹個辯論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國家新課標第三題連續四年都是方法論題,分數很少,重在應用。今年新高考標準中的哲學題,最難的就是讓我們用認識論的知識來解釋“論證有利於認知的發展”。這是壹個觀點評價問題。考生在答題時不太註意結合問題本身論證這壹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考點定位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特點,認識論的知識,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