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拼音:shù)是漢字(常用字),是漢語中壹等通用規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代。“樹”是形聲字,古形隨木。本義是種植。它被擴展為建立、培育和木本植物的總稱。
商代文字(字形1),從木到木,猶如手工種樹,即“樹”的初始文字。春秋字標以“豆”音,定為字形2。《說文》篇的結構與圖二相同,但受後世文字的影響,將“有”字改為了“寸”。戰國文字由“易”變“易”,是中國古代文字中的普遍現象。
小篆的“木”(字形5由此而來)是簡化的,其左半部分與“槎”字相同(槎是“鼓”的初始文字);在“妳”旁邊改成了“寸”,“植木”的意思完全沒有了,所以在“木”旁邊加了“樹”。簡體字寫“樹”。
“樹”的本義是種植。《說文》:“樹是植物的總稱。”廣雅師弟:“樹是種出來的。”延伸是指建立。《廣韻遇韻》:“樹,立也。”它也延伸到木本植物的總稱。《廣韻遇韻》:“樹,木總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