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礦物學觀察和顯微激光拉曼分析結果(詳見第五章),該富鐵礦主要由赤鐵礦(約85%)和少量磁鐵礦鏡鐵礦(≤1%)組成,脈石礦物主要為應時(14%)和絹雲母以及少量硬石膏和重晶石(約1%)。然而,貧鐵礦成分復雜,主要由赤鐵礦(20% ~ 40%)、磁鐵礦(20% ~ 45%)、鈣鐵鈣鋁石榴石(20% ~ 25%)、應時(約19%)、長石(約5%)、透輝石和輝石組成。硬石膏、方解石、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大多以細脈形式充填在礦石中。全區鐵礦石最高品位(wB)為69%(總鐵TFe),平均值為51.15%。但礦石中S、P(p2o 5壹般低於0.05%)等有害雜質含量較低,且含有鎵、銦、鍺等元素。值得註意的是,鐵礦石以片理結構為主,並顯示出三組片理(圖3-18a),其次是條帶狀(圖3-18b)和菱形塊,浸染狀和角礫巖很少見(圖3-15g,h)。因此,礦石構造主要為細粒級變質構造(圖3-18c),其次為殘留粉砂構造和鮞狀構造。礦物學的觀察也表明赤鐵礦取代了富礦中殘留的磁鐵礦,表現出典型的交代結構現象(圖3-18d),反映出赤鐵礦的形成時間比磁鐵礦稍晚。
鈷銅礦主要包括含鈷黃鐵礦型鈷礦、含鈷磁黃鐵礦型鈷礦和黃銅礦型銅礦三種工業類型,主要分布在北壹號礦塊西段和南翼。主要礦石礦物為含鈷黃鐵礦、黃銅礦和含鈷磁黃鐵礦,局部有少量毒砂、斑銅礦、輝銅礦和藍銅礦(圖3-18e,g)。此外,鈷礦和氧化銅礦石(孔雀石等。)出現在易貝礦塊1號銅礦體西部地表附近(圖3-18h)。脈石礦物類似於貧鐵礦。結合EPMA分析結果(見第5章),約25%的金屬鈷以輝鈷礦形式存在,約65%存在於含鈷黃鐵礦、含鈷磁黃鐵礦、毒砂和黃銅礦中,其余存在於赤鐵礦、閃鋅礦和脈石礦物(透閃石、方解石)中。銅大多以黃銅礦的形式存在,少量以輝銅礦和斑銅礦的形式存在。此外,這些鈷銅礦中砷、鋅、銻、汞等有害雜質含量普遍較低,但大多伴有鎳、銀、硫等有用元素。礦石中鈷、銅品位中等偏富,品位變化總趨勢為深部淺部貧、中部邊緣貧、南翼北翼貧。
鈷銅礦類型結構也較復雜,以條帶狀、致密塊狀構造為主,其次為不規則脈-網脈、小塊狀和浸染狀構造,局部為角礫巖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為膠狀結構、隱晶質(微晶)致密塊狀結構,其次為細粒結構、中粗粒結構和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圖3-16a和G、圖3-17、圖3-18e、F、G)。其中,含鈷黃鐵礦呈膠體隱晶質、細晶狀、斑狀和粗晶狀。無鈷磁鐵礦晶體粗大,呈脈狀和浸染狀分布於礦石和圍巖的裂隙中。
圖3-18石碌礦區易貝段鐵礦和鈷銅礦類型、結構和構造的野外和顯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