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蓮-英豪(1926-1982),美籍華裔女歷史學家、口述歷史學家,美國歷史學家c·馬丁·威爾伯的學生。非常了解歷史。
中文名:夏蓮音
朱利安·英豪
別名:連贏
國籍:美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6
死亡日期:1982
職業:口述歷史學家
畢業學校:哥倫比亞大學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參與馬丁·威爾伯口述歷史項目。
代表作品:蔣介石和我:張發奎將軍回憶錄。
出身名門
夏瑞芳(ZoenFongHow,1871 ~ 1914)商務印書館創始人之壹。她和妻子有八個女兒和壹個男人。
彭霞(邦豪,1896~1976)是獨生女,他只有壹個女兒,夏蓮音(Julie en-yingHow,1926-1982),原名連贏,後來覺得俗氣,改名為夏蓮音。因為父母分別是上海人和廣東人,童年時隨父母遊歷歐美,連音能說壹口流利的上海話、粵語、普通話、英語和法語,又因為父母的人脈關系,她從小就認識了當時的人,比如宋子良在1942嫁給了Xi滿盈,她嫁給了顧維鈞的媳婦楊光華(美國華裔協會會長楊鶴慶博士的女兒)當伴娘,還有宋子文的大女兒宋瓊儀。她也是胡夫人和唐夫人的好朋友。越戰期間,她遊覽了柬埔寨的吳哥窟,還壹起遊覽了泰國北部。其實宋家在宋耀如那壹代是因為教會和印刷業才認識夏家的。與同代的宋氏兄弟姐妹也曾留學美國,他們與都是蘭基會的朋友。蓮茵的父母結婚時,宋美齡是伴娘。
向魏木亭學習
小時候就讀於上海中西女中,後隨父母到紐約讀中學,三年畢業於著名女校瓦薩。後來,她去了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她和八姨壹樣擅長音樂,鋼琴也彈得很好)和巴黎的拉索爾本大學,在華盛頓做空軍將軍毛邦初的秘書。但最後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歷史,於是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中國史碩士。她的導師是c·馬丁·威爾伯(1908-1997),是她日後研究的主要合作者,是魏最早的碩士學生。魏教授建議她研究中國* * * *的創始人陳獨秀,並在1949寫了壹篇論文《陳獨秀政治思想的發展》(1915-1938),長達15頁,只有參考書目。
夏蓮音從哥大畢業的時候,國家正在發生變化,很多中國學者留在美國就業。美國國會撥款給大學聘請這些學者,魏教授也得到資助搜集和翻譯國家重要文獻。於是聘請了剛畢業的連音,指導三位中年學者進行研究。第壹項工作重點是蘇聯大使館在1927繳獲的壹批中國文件。1927年4月,張政府搜查了蘇聯駐北平大使館,逮捕了中國* * *的另壹位創始人、黨員李大釗等* * *制作者,並繳獲了中國* * *和蘇聯駐華顧問團的大量文件。這些文件落入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手中。經過幾年的翻譯研究,魏和連音在1918-1927整理出版了《關於* * *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和蘇聯顧問在中國的文獻》。
口述歷史的“主筆”
1958年,韋伯斯特和時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政府經濟部副部長的何廉教授(FranklinHo,1895-1975)組織了壹個口述歷史計劃,采訪壹些民國名人,希望全面記錄近代史,並得到福特基金會的贊助。記憶力強、人脈廣、人緣極好、會多國語言的夏蓮音,第壹時間成為了計劃的主角。
在紐約,她和她的同事唐德剛拜訪了顧維鈞的壹位外交官,而連茵則負責報道從小到大的留學經歷。信息在1976正式公開。
她當時采訪的另壹個重要人物是1950去美國的CC部領導陳立夫。陳立夫的叔叔是涉嫌謀殺夏蓮音祖父的陳。據夏蓮音的丈夫華中厚說,她問陳立夫關於他祖父被殺的事,但立夫總是避而不答。據陳立夫自述,他剛來美國時,沒有收入。他的老朋友何聯介紹他寫哥大回憶錄,哥大從10月開始每周派夏連銀去他家采訪和吃午飯,持續了壹年。那時候,陳立夫才五十多歲。有壹天,夏蓮音對他說:“妳還年輕,現在我要去香港拜訪壹些年長的長輩。”這個中斷了好幾年,然後夏蓮音結婚後斷斷續續停工,最後只完成了十分之壹。80年代,由他人完成。
1960年,夏蓮音首先拜訪了她的親戚外交官王(她叔叔王公房的叔叔,王公房於次年去世),然後從1960到1961拜訪了夏蓮音稱之為“叔叔”的。1965年,她完成了對反對國家的青年黨領袖左舜生的拜訪,之後又拜訪了1967年鐵軍軍長張發奎。據她丈夫回憶,張是《夏連音》中眾多采訪對象的最愛。她對張進行了400次采訪(其他人平均為30至50次),采訪記錄40多萬字、1000多頁,是研究新中國成立後香港軍閥混戰、華對第三勢力合作的重要參考資料。這部作品於2008年由鄭毅(原名胡誌偉)翻譯校對為《蔣介石和我:張發奎將軍回憶錄》。魏教授說,夏蓮音懂得引導老人講故事,她會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史實,毫不猶豫地與被采訪者對質。她更有說服力,成功說服孔祥熙、張發奎、陳光甫和左舜生將珍貴的私人檔案捐贈給哥大保存。
中年結婚,癌癥去世,英年早逝。
夏蓮音在戰時曾在上海與壹個廣東家庭的黃姓男子訂婚,但最終沒有結果。因為她父親的擇偶標準很嚴格,而且她也很挑剔(據說是她好朋友何懷祖夫婦給她介紹了壹個抗戰時期當過兵的朋友。作為歷史學家,她毫不留情地質疑這位先生的戰鬥記錄)。
1971年夏天,45歲的連陰才嫁給了花忠厚(泰國名字BilZ。Hwaphongchai),抗戰時期在紐約認識,住在泰國,比她大八歲。華氏,1940,麻省理工畢業,無錫十幾代人。巧合的是,他其實是中華書局的大股東之壹,他絕對適合連音。華忠厚的父親華以智是無錫著名的資本家,中國現代養蜂之父。他和無錫有名的薛家、唐家、榮氏都有很多姻親和生意往來,榮氏很多生意都找他投資。華忠厚的哥哥華伯忠也因此娶了榮德勝的女兒。華氏戰爭期間,他被中國空軍招募到紐約采購物資,與未來嶽父的世貿共用壹間辦公室。在彭霞的家裏,蘭花聚會還是第壹次。從65438到0947,他回到中國,在空軍和中華航空公司(CNAC)工作了幾年。新中國成立後定居泰國,成為泰國空調制冷行業的開拓者。他為葉,壹個富商客,壹家美資美國貿易公司工作多年,2001才退休。婚後,隨著丈夫菊太和年邁的父母搬回香港,夏蓮音開始往返於紐約、曼谷和香港之間。
1973年,她患了癌癥,口述史開始減少,但她仍然和魏教授壹起工作了很長時間,寫了第二本書。為了不讓年邁的母親擔心,她壹直隱瞞病情,直到1982年去世,享年55歲(魏的另壹位學生LydiaHolubnychy也早逝),以及她的第二本書《傳教革命:蘇聯顧問與中國的民族主義》(Missionary Revolution:Soviet avid viser ys and Nationalism,65438)。
飛輪海癡迷連音,90後依然每年飛來飛去,思路清晰。每年他有壹半的時間在曼谷,三分之壹的時間在他的家鄉無錫。作為壹名工科學生,他在那裏花了17年時間,花了100多萬美元重建了無錫華西孝子廟的八個碑刻,這些碑刻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其余的時間,他拜訪中國、香港、臺灣省和紐約的親戚和朋友。當他到達紐約時,他必須去芬克利夫公墓的蓮茵墓地,那裏埋葬著蓮茵的三個姑姑,以及許多向她講述口述歷史的重要人物,她稱他們為“老男孩”——孔祥熙、顧維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