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狀:
大薊為菊科大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根呈紡錘形或蘿蔔形,莖直立,高度可達150 cm。它的基生葉大,橢圓形,長倒卵形,橢圓形或長圓形,羽狀深裂或幾乎全裂,所有側裂片稀疏或緊密排列,寬度和寬度變化很大。它的葉片明顯分裂成二次型,頂部裂片呈披針形或長江三角洲狀。
有直立的頭,幾乎沒有單獨的莖。總苞呈鐘形,總苞被瓦片覆蓋,向內層生長,瘦果扁平,呈斜楔形,小花紅色或紫色,冠毛淺棕色,呈多層狀,冠毛剛毛長而羽毛狀。
2.產地:
分布於中國河北、河南、山東、陜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日本和韓國都有分布。它生長在海拔400至265,438+000米的山坡森林、林緣、灌叢、草地、荒地、田野、路旁或溪流中。
繁殖方法和栽培技術:
1,育種方法:
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應在7月和8月收獲,種子過熟時很容易分散,因此很難接收。當年9月或收獲後次年3、4月播種。耕地後,土地將被平整以形成邊界,然後將進行鉆孔。鉆孔的行距為35厘米,土壤約為5厘米。幼苗整齊後,植株之間的間距約為25厘米。第壹年9月播種的植物將在第二年開花。
分株繁殖:清明節前後挖出老株,根據株叢大小可分為3 ~ 5株,分穴種植,每穴1株,株距33 × 25cm。
2.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背陰、深厚、肥沃的沙壤土育苗。在充分耕作和深耕後,耙平它,並制作壹個寬約1 m、高約0.15 m的邊界,長度不限。
田間管理:大薊比較粗,容易種植。根據雜草的生長情況,每年應除草三四次,前兩次宜淺。追肥應與中耕除草相結合,主要使用人畜糞便和氮肥,苗期應多次追肥。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春季要施壹定量的基肥。病蟲害大薊沒有受到病蟲害的危害。
收獲和加工:主要收獲肉質根,從9月到10月挖出2-3年生的肉質根,除去土壤並在陽光下或烘箱中幹燥。如果全草入藥,地上的全草可以在七八月份割下曬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