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鄭十八首作品賞析

鄭十八首作品賞析

在杜甫流傳下來的1405首詩中,七言律詩非常罕見。除了這首名為《鄭虔十八首》(也稱為《張崢十八首》故居)的詩外,杜甫還集中了幾首七言律詩,如《冷雨看庭園樹》、《清明二首》和《無聊的解釋》等,特別引人註目。

《鄭十八首》中的* * *八聯共16句,除第壹聯和最後壹聯外,其余均為對句。

第壹副對聯:臺州遼闊,海暗,雲長,島綠。

據《舊唐書·地理誌》記載,泰州位於長安城東南4177華裏處。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成了流放故人的地方。當然,在詩人的心目中,有廣闊的海天,雲和水只能與綠色的島嶼相伴,這是荒涼和孤獨的。“天臺(即臺州)隔三河,無早晚風浪”,“壹尺,蝮蛇壹樹”(《臺州有鄭十八戶》)。老朋友遠離海角鎮。這裏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妖魔鬼怪橫行,人倫不通。長此以往,杜甫極為焦慮。這種情緒壹直持續到這位老朋友生命的盡頭。

二連:亂後故人哭別,春城驅壹浮萍。

這副對聯的第壹句回憶了他們分離的場景,下壹句想象了鄭虔進京後的困境。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離開妻子的小宅漳州羌村,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得到,押送長安。第二年春天,鄭虔從洛陽賊院逃回長安,在徐征(壹個真誠的侄子)在太極舉行的宴會上,這對莫逆之交有幸再次相遇,彼此都非常興奮。酒酣時,他們“流連春夜舞,淚濃纏綿”(《鄭義馬太極遇鄭廣文共飲》)。但好景不長,好友聚散。同年初夏,杜甫潛入鳳翔。九月,官軍收復長安,鄭虔和其他官員被困在賊,即玄陽裏,杜甫沒有機會再次見到他。臘月裏,人們準備闔家團圓,辭舊迎新;但這位73歲的白發老人被迫踏上了漫長的旅程。“萬裏悲慟為天,百年病逝而返老還童”(《送鄭十八錢貶臺州居士》),妳將何去何從,這是壹幅悲戚的景象。問題是,作為鄭經的好朋友,杜甫並沒有出現在臨別之際。詩人為何“缺席臉”成為千古懸案,眾說紛紜。當時,詩人在左世壹的崗位上。他雖然是七八品的小官,卻是皇帝的“近臣”。“登階抱玉冊,冠聽金鐘罩”(《赴今》),“傳書封緘,有所作為”(《送別巴麗書記》)。詩人出入皇宮,環境身份很特殊。如果他公開露面送壹個被貶的官員,那將是壹場大火,教訓很多。杜甫也是壹個熱衷功名的人,不與人間煙火脫節。四個月後,正值春末時節,江南壹帶鳥語花香,芳草萋萋,詩人思念著遠赴天涯海角的客人,就像沒有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生死未蔔。鄭虔確實困擾著詩人,他的情緒很不穩定。

三重:誰懶惰誰與酒共舞,誰就不再聽詩。

杜甫和鄭虔是詩和酒的朋友。在杜甫與鄭虔有關的二十八首詩中,大多離不開“酒”字。“燈前笑舞,醉者唱”,“酒醒清風入,靜夜分詩”(《陪與賀將軍遊山林》)。詩酒是他們認識的媒介;也就是詩酒,這讓他們成為了生死之交。在為文光博物館的鄭虔博士創作的《醉歌》中,詩人如此動情地唱道:“如果妳有錢,妳會找到對方,而賣酒是毫無疑問的。忘乎所以,像個真正的老師壹樣喝酒!”在杜甫看來,只有痛快地喝酒才是真本事,才是男人的榜樣。他們似乎在“獲得金錢”時“賣酒”,他們對酒精的成癮已經達到了偏執的程度。那時候難怪文人如“李白鬥酒詩百篇”。杜甫不喝酒就寫不出壹首詩。“酒後無處去,獨自吟”(《樂園歌》)。說到詩酒,我不得不提到鄭虔討酒錢的對象蘇元明。杜甫比鄭虔早十年認識他。“早年與蘇鄭,飲酒相親”(《送蘇三郎鐘馗》),“故人相惜我,與鄭、蘇同住”(《蘇紹堅哭泰州鄭》)。詩酒的確是他們的感情基礎,甚至升華為難得的知己。但現在,這位老朋友“得罪了泰州”(引用如上);當詩人喝醉了,懶得跳舞時,沒有人能幫助他。即使妳壹時沖動唱了詩,也沒有知音可聽。可見離別後的落寞之情訴諸筆端。

四重:五橋東流恨水,黃陂畔北系悲亭。

此聯以景抒情,傾訴了詩人心中壓抑的悲傷和不恨。據《長安誌》等書記載,鄭虔的居住地鄭莊在唐代長安南部的瞿偉東部。城東杜曲西北有少陵平原,樊川流過,是杜甫的居所。這兩個地方相距僅五英裏,當時它們還被稱為“杜威”。瞿偉附近有兩個著名的景點:第壹,黃子皮,或“黃陂”,因位於北皮北部的秦黃自墓而得名;第二座是第五座橋,以橋邊壹戶姓第五的人家命名。這兩個景點都是何江軍森林的壹部分。753年(天寶十二年)夏,杜甫陪同鄭虔到那裏遊覽。第二年春天,他們又來到了這個地方。“我不知道南塘路,但我知道今天的第五橋。名園綠水繞,翠竹翠雲上”(《陪遊將軍山林》);“雲薄玉殿薄,天慶親王歹毒”(《余何》)。他們壹起騎著路虎攬勝,把感情送到了山川大地。我看到天高雲淡,環境幽靜,心裏很舒服,很暢快。但在我面前,詩人獨自站立,像影子壹樣掛在壹起;環境不變,但思想不同。第五橋東不再流淌著綠水,而是傾瀉著詩人心中的無限怨恨;王子上方的藍天白雲無處可尋。詩人坐在北岸的亭子裏,胸中愁雲密布。與老友絕交,杜甫心中失望至極。

五蓮:賈生傷王夫反燕,蘇武看羊落賊院。

前壹句側重於人才的降級,而下壹句則側重於貞潔的去除:這壹切都是不公平的。這種聯運使用了兩個典故。賈生,即賈誼,西漢時期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時,他因能讀詩書、善寫文章而受到縣裏人的稱贊。廷尉武公推薦他到文帝當大夫。不久,我搬到了太中看病。後來,他受到周波、關英等大臣的排擠,被貶為長沙王的老師。在長沙三年,壹只鴕鳥飛進了他的住所。面對這種類似貓頭鷹的不祥之鳥,賈誼對自己的人生經歷感到悲傷,並在貓頭鷹身上寫了《賦》以安慰自己。鄭虔是壹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大師,擅長詩歌、繪畫和寫作。他被唐玄宗譽為“三大奇人”,同時也是星歷學家、醫學家和軍事家。開元末年,他收集了不同的故事,寫了80多本書。壹些人偷偷看了它的草稿,指責錢私下編纂國史,並因此坐了十多年牢。鄭虔和賈誼的情況類似,兩人都因才華而被貶,因此他們難免多愁善感。

蘇武在漢代是壹個穩定的監工。公元前100年(天漢元年),壹位中郎將被派往匈奴。因故被扣押後,匈奴單於威逼利誘他投降。蘇武拒絕了,並被轉移到北海(現在的貝加爾湖),在那裏他被允許放牧公羊,直到它生下孩子(威脅不返回漢)。蘇武啃雪吃草籽,在漢朝放羊19年。然而,節日是不屈的。後來,昭帝即位,嫁給了匈奴。蘇被送回並作為典型的國家崇拜。當宣帝稱帝時,他被授予關內侯的稱號。當安祿山叛軍占領長安城時,鄭虔和官員們壹起被劫到了東都洛陽。鄭受封為水部大夫時,說自己病了,不肯赴任,寫了壹個密印,表示對鳳翔肅宗宮的忠心。當官軍收復長安城時,他被囚禁起來,最後被驅逐到臺州。鄭虔和蘇武有相似之處,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這樣壹個才華橫溢、品德高尚的人竟然遭到如此厄運,這實在讓杜甫寒心。

六連:我能看出來這個人很正直,而且他在自己的新國家也使用輕刑。

據《舊唐書·蘇宗紀》記載,757年(至德二年)十二月,朝廷對捉賊的官員進行了審判,大西軒等18人被斬首,陳西烈等7人被處死,其余三等犯人被施以百杖。鄭虔名列第三,降級為泰州參軍大臣。就此而言,詩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從壹個老朋友開始,最後壹句認為鄭虔性格直爽,心胸開闊,忠於朝廷;然而,“劉時更俗惡”(《泰州同淮鄭十八戶》),與嵇康、阮籍壹樣,難免被貶。從朝廷的立場來看,下壹句認為登基壹年多的新君主對鄭虔網開壹面,這是老子皇帝的壹點“恩惠”。

七聯:米恒真怕江夏,方碩假傳老星。

在最後壹句中,詩人將米恒比作鄭虔,結局是悲慘的。米恒是漢末的壹位文學家。他沒什麽口才,擅長寫作,只是傲慢。曹操想要見他,但米恒聲稱自己瘋了,不肯去。曹操稱他為鼓史,並想在大會上當嘉賓時當眾侮辱米恒。結果,他受到了米恒的侮辱。於是曹操大怒,設計了壹把殺人的刀。劉表派他去荊州,但他不配合;他被移交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被處死。鄭虔的性格有點桀驁不馴,與米恒的性格相似。況且先生年逾古稀,被貶到四千裏外的泰州。“妳應永遠與妳的丈夫相知,而九重泉路將使交貨日期”(《送鄭十八錢貶臺州居士》)。詩人真的擔心鄭虔會像米恒壹樣壹去不復返而死去。然而,不幸的是,老杜說對了。這是學者最大的悲劇。

下聯暗喻東方朔,暗示鄭虔的行為不被皇帝理解。東方朔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作家。他的性格幽默風趣,也是漢武帝的弄臣。據《東方朔傳》記載,新月死後,漢武帝問太皇太後:“妳壹直都知道東方朔嗎?”太上皇回答:“我不知道。”“妳總是有什麽技能?”“非常熟悉星歷表。““星星都在嗎?”“都在那裏。我已經十八年沒有看到這顆古老的星星了,但現在它出現在天空中。”漢武帝嘆道:“東方朔在我身邊十八年了,但我不知道他是壹個長壽的明星!”皇帝對壽星視而不見(即木星,古人用它來確定年份並認為它是吉星),就像鄭虔壹樣,他不欣賞詩歌和書法的“三大奇跡”,但認為他的忠誠屬於“虛假的傳記”。這就像眼中的屈醫生,冤屈無以復加。

尾聯:窮巷悄悄盡,伏案幹讀螢火。

面對鄭老先生的舊居,詩人感嘆人生無常,世態炎涼。想當初,當鄭虔在文光館讀博士或在省裏當秘書時,房子附近的人流量壹定很多。雖然其間不壹定有很多達官貴人,但肯定有很多有文化、溫文爾雅的學者;但是現在,鄭莊,他也是瞿偉,就像壹個魔術師。壹眨眼,門口就冷冷清清,連用於書桌照明和閱讀的螢火蟲都死了。“讀螢”的典故出自《晉書·車胤傳》:“殷多才多藝,家貧常得油,日日持螢數十只,以書為照。”看來鄭虔是個清官,連燈油都買不起。難怪,“紳士們都在舞臺上,但文光先生很冷。壹首有膩梁肉,先生飯荒”(《醉歌行》)。看來在封建社會,清官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近十年來,杜甫與鄭虔的交往和無數美景都隨著去了泰州的老朋友而消失了。想必,當詩人寫完這首悲傷而憤怒的詩時,他已經淚流滿面。

令老杜沒想到的是,鄭虔從京都被貶到泰州後,他不顧自己身處逆境,以教化為己任。他到這個海濱小鎮後,挑選民間子弟,建立戶口,親自授課;還要講究禮儀,移風易俗。由此,臺州的民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人的風格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從開封遷往臨安,促進了泰州文化教育的進壹步發展。其間人才輩出,他們有時被稱為“小鄒魯”。脈絡壹直延伸到明清、民國乃至當代。臺灣人都稱贊先生。目前,臺州古城內仍有文光廟、文光路和若羌巷等古跡。鄭虔在泰州生活了八年後老死。從傳統觀念出發,遺體不能葬在老家的祖墳裏,確實令人痛心;但他對泰州文化教育的貢獻必將永垂不朽。如果杜甫在地下有知識,他會笑著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