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 10月,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以1960贏得大選,登上白宮寶座。肯尼迪上臺後,明確提出了“壹手抓箭,壹手抓橄欖枝”的“和平戰略”。他還提出了對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對拉丁美洲的“進步聯盟”,對西歐的“宏偉計劃”,等等。
所謂“和平戰略”,實質上是在實力和地位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民事和軍事兩種技能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其矛頭首先對準社會主義國家。在總結了過去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圍堵”和“遏制”無助於“和平演變”的教訓後,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們強調,在和平與和平競爭的口號下,他們試圖通過援助、貿易、旅行、科技和文化交流,削弱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和意識形態依賴”,從鐵幕上出現的任何裂縫中培育自由的種子。這個“和平戰略”也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張“糧食換和平”計劃,“攀親戚”運動,派遣“和平隊”,爭取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將其納入美國的戰略軌道。為了推動美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全球擴張,肯尼迪提出了“靈活應對戰略”,即既準備打有限核戰爭,又準備打核戰爭,既準備打常規戰爭,又準備打特種戰爭。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裏。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掉落。”阿拉法特
1974 165438+10月13、阿拉法特在聯合國大會的首次發言中說:“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裏。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掉落。”然而,他伸出的橄欖枝並沒有被他的敵人甚至是他的阿拉伯朋友所接受。
1988,阿拉法特再次伸出橄欖枝。承認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國家在中東的生存權。直到1990,阿拉法特才頂住內外壓力,宣布接受聯合國決議。此後,巴以進入“土地換和平”和政治解決巴以問題的軌道。第壹次橄欖枝勝過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