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個讀音不同的兩個姓氏,Ai這個詞其實是同源的。按姓氏代號,十七子季普在邊(今山西臨城)受封,史稱邊伯、邊侯,建立了邊(xún)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其後人以國姓邊為氏,稱邊。據《氏族簡史》記載,除了以國為姓外,遲侯的壹些後裔後來去掉了“遲”字,加草為姓“荀”。所以蒯、荀同姓,蒯、荀子孫尊蒯侯為祖。?
擴展數據:
桓(Xun,Huán)姓的起源很簡單,只有壹個起源:出自姬姓,之子季普之後,後人以國為氏。據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季普在鄶(今山西臨猗縣)被封為伯爵,史稱鄶侯、鄶伯,建立了鄶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為晉武公所滅,其後人以國姓邊為氏,稱邊氏。
歷史名人:
卞曰(Xun音旬):西漢太原人,字,與其弟卞祥生活在西漢末年至王莽(公元前32年-公元24年)的新政時期。他曾經把祖先留下的財富分給九族,人們稱贊他道德高尚,為人正直。
浣墨(Huán tone ring):唐朝錦州人。唐朝歷年間,宰相專權,賄奢淫逸,規定議要逐級上報宰相,才能奏於皇帝。陌陌用麻把頭發紮起來,手裏拿著竹稗(Si ì,壹種盛放米或衣服的方形竹制器具)和蘆葦席,壹邊走在長安街上壹邊哭。有人問他,他說:“我有三十句話送給皇上。如果不行,就用這個竹筏托住我的身體,用蘆席包起來扔掉。”代宗聽說了,就召見他,給他衣服住在內克省。他獻上那三十個字,每壹個字都講了壹件事,大多是袁載的罪行。後來袁載因為勢力大被殺。
易(zhān Yinzhan):明初沭陽人。明洪武三十三年或二年(1400)考中進士,洪武三十五年或四年(1402)、永樂元年(1403)先後(分別從七品、正品)授右、右。智是明朝開國以來沭陽第壹秀才,全縣官民無不為之振奮,秀才們無不為之傾倒。智是壹個清官,敢於改正自己的缺點,而且學識淵博。每次他被邀請,明成祖聽他的,他被看好了壹段時間。後升任紅林寺邵青(五年級起),永樂六年(1408)六月二十三日去世。《明太祖實錄》第80卷有壹個“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