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語錄:“萬物皆有其道,如夢幻泡影,如露又電,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待它。”
佛家經典語錄之壹:菩提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
這是六祖慧能的啟示。心不是心,物不是物,心高於物,心是心,物是物,心與物合壹,心與物合壹。
人在塵埃裏,不是塵埃,而是塵埃在心裏,化為塵埃。世界上的人,法律沒有確定的法律,然後他們知道違法的法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沒有完成,所以為什麽不放手呢?
不刻意求,每個人都是以佛性為基礎,重在修心養性,不求外在。
這四句主要是放人,即佛經中的四物皆空,但不執著於空!
前兩句只有菩提樹和鏡子的解釋:不要執著於事物。最後兩句說的是自己的境界,明明想著道,卻過於執著於道,反而離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每個人都有佛性,重要的是修心養性,而不是外在!
經典佛教2:如果我不下地獄,誰會下地獄?
源自地藏王菩薩的原始許願經地藏王菩薩本可以成佛,但他不忍離去,因為地獄裏有無數受難的靈魂,所以他留在了地獄裏並莊嚴宣誓:“如果我不去地獄,誰去地獄誰就永遠不會成佛!”
經典佛教3:壹切都是虛幻的。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壹切相都是虛幻的;萬事皆有因,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換句話說,世界上所有的法律都是短暫而不真實的,就像壹場夢壹樣,也應該如此對待。壹切都是虛幻的,這裏的虛幻並不意味著毫無意義。我想應該是佛教所說的“空”。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和感人的愛情都是虛幻的!但虛幻的愛情也是最美的!如果妳在夢中,妳近在咫尺,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的,因為它遙不可及且充滿想象,卻很難理解真正的美。它位於人類心靈創造的夢境中。這種美值得壹直追求。即使要用壹生的時間才能得到壹個令人心碎的結局,它仍然很期待。
對於人生:人不執著於世間所有的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是因為人們追求這些感官上的東西,才會變得不快樂。壹切都在流動,沒有什麽會停留在凡人的生活中,因為他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因為他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請記住佛教的說法:
壹切都是虛幻的。
經典佛語四:不說。
很多事情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佛陀的許多境界需要自己去實現,去修心,去教化眾生,佛陀應該拋棄他的妄想和執著,進入壹種無念的狀態!“說”這個行為本身需要壹個妄想來實施,所以不可能說!
佛陀有如此多的經文和如此多的語錄,為了教育眾生,他不得不這樣做。因此,禪宗強調不要癡迷於文字是真理。有壹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這句佛教經典:有些事情可以說而不可以做,有些事情可以做而不可以說,有些事情既不能說也不能做。
最後送大家壹段話,讓大家理解《涅槃經》:“妳不能說沒有生命,妳不能說沒有生命,妳不能說沒有生命,妳不能說沒有生命,妳不能說有原因,妳可以說它。”
經典佛家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出自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禪宗的精髓!整句話是“色不異於空,空不異於色,色是空,空是色,想知道也是壹樣。”
佛教說“色”是指眼睛看到的壹切。這句話基本上闡述了壹切都是空的概念,讓妳不要抓住壹切不放,使妳的身心不舒服,這使妳談論空但愛空。其實愛世界和愛空沒有什麽區別。它也是壹種抓住壹切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東西不放的現象,這是人們徒然產生的幻覺。
色是空,使人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許多苦難和煩惱都是虛幻的。空是色,所以人們知道因果報應是因為事物的* * *本質和因果報應之間的關系。所謂善惡循環就是:知前世因,今生受,知後世果,今生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佛教經典名言六:壹花壹世界,壹佛壹如來。
原文應該是:壹花壹世界,壹葉壹佛。摘自《華嚴經》:過去,佛陀觸摸花朵,但葉佳微笑著,然後他去了極樂世界。從壹朵花,他可以認識到整個世界並升天!
佛說:壹花壹世界,壹草壹天,壹葉壹佛,壹沙壹福,壹凈土壹微笑壹塵埃。這壹切都是壹種心態。心若無物,可以花壹花壹世界,壹草壹天懂。壹花壹草便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空如鮮花遍地佛,眾生皆佛。
現在很多相愛的人都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愛嗎?也許有人會說愛情和面包的理論!然而,在過去,老人們都說愛情是充滿水分的。我也相信真正愛1的人很窮,但只要和愛的人在壹起,光靠喝水就覺得飽了!愛情是這樣壹種心態:得到愛情就像得到整個世界!
經典佛語七:上輩子回望五百次,只為今生得到壹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不是出自佛經,而是出自壹個故事。佛說:只有修得永生才能同舟共濟,只有修得千年才能安眠。
前世看五百遍,今生換今生的壹次相遇,壹定會滋生太多前世或甜或痛的記憶。壹切都由命運而生,而且是命運!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壹生,只為對視的那壹刻。
今生的壹次相遇,註定會滋生太多前世甜蜜或痛苦的記憶。壹切都由命運而生,而且是命運!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壹生,只為對視的那壹刻。
妳說:邊上是山中高中生的晶瑩雪,邊上是人間仙女的寂寞林。我說:命運在人群中尋找她,而那個人卻在昏暗的燈光下。妳說:命運就是即使兩情相悅也是註定的。我說:命運是無奈的,嚴回來似乎很熟悉。
命運就是悲歡總是無情,每扇窗都滴水到天明。緣分是無盡的向往。而我,驕傲地站在沙漠裏,靜靜地看著它來來去去。
經典佛家八句:大悲無淚,大悟無字,無聲笑。
大悲是無盡的悲憫,不是情感,所以不能用眼淚來形容;開悟是開啟大智慧,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笑是真正的快樂,但笑怎麽能表達內心的喜悅呢?年齡越大,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會越深。
大悲無淚!是的,人會達到悲傷的極致,也就是壹切的極限,也就是壹無所有的感覺,所以對於後面的人來說,可能會有“極度悲傷導致快樂,或者悲傷導致快樂”的結局。
大吳無語了!同理,理解的頂端、理解的盡頭、理解的深度都是大理解,也有論據和口才,所以唯壹的方式和姿態就是沈默!
默默笑!根據上面的解釋規則,我想每個人都會理解自己!
經典佛語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成佛。
這是佛教勸人改邪歸正的話語。石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佛頭是殺人不眨眼的人。放下屠刀,成佛。”
這是壹個比喻,壹旦壹個邪惡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並決心改過自新,他仍然可以很快成為壹個好人。
儒家將和諧引向社會理想,道家引向事物的本源,佛家引向內心世界。佛教認為,環境是發自內心的和平,壹切都是和諧的。
禪宗有雲:佛心中無佛,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佛教經典格言10:人生在世猶如置身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動,心不動,人不痛;心若動,人就狂動,傷身傷骨,所以體會到世間的種種痛苦。
世界上的生活就像壹直處於荊棘叢林中,到處都有危險或誘惑。只有不動妄念,內心安靜才能使自己的行動不偏不倚,才能有效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吃虧。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妄念是般若,慧念是般若。有了物,物才能是物;如果事物不是事物,那麽事物就不是事物。物不可名,名不可實,名不可實。是因為物無佛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人生在世,隨遇而安,緣分來來去去。而在這個花花世界裏,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動自己的心和妄想,內心如此寧靜是福是禍。佛教徒遵循的教義是只要心不動,就可以避免數以千計的災難,所以他們只是壹個俗人。如果他們不想念,會有什麽樣的空虛?因為人有欲望,以道為動力,壹切都是空的。他們活著的時候要做什麽,而痛苦也是壹種修養,所以他們不會談論“天上會掉餡餅給別人。”
其實我很喜歡這句禪語,也能從中領悟到壹些道理。但我是紅塵中人,不打算看透紅塵。所以,我會暫時把它寫下來,並在將來我安靜地抵達內心時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