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楷書的前身篆書繼周秦、開魏晉之後的變體,是漢字和書法演變的重要標誌。隸書與方圓的書法風格相結合,反鋒、藏鋒、回鋒相結合。書寫風格是中間斜前方。其典型筆法是有波勢,用挑法,故又有“蠶頭鳳尾”之稱。
關於隸書起源於何時,眾說紛紜。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正所謂“秦焚經,洗舊,役防有功,官獄職無數。當初有官書,好取樂,古文絕無。”
據西晉魏亨《四體書法》記載:“秦用篆書,奏事多,難成篆,即隸人(指小吏)書,稱隸字。”又有雲:“辦隸書者,篆刻亦成。”
《唐六經》雲:“五官文,用於經、表奏、公私文。”
據說隸書是秦朝的書法家程渺寫的。程渺,字岑,秦代夏都人。他最初是壹個縣監獄長,他非常擅長寫作。後來被困,得罪了秦始皇。被囚禁在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10年。他覺得當時監獄裏公文多,篆書結構復雜,寫起來不方便。於是,他開動腦筋對其進行改造,在原有大篆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化繁為簡,化繁為方,擬定了若幹日常使用的標準隸書,打了3000字。秦始皇看了之後,非常欣賞。他不僅赦免了自己的罪,還以此為禦史,將自己的隸書送到官獄申請,所以稱之為“隸書”。唐代於世南《書誌疏》說其書簡略玄奧。所以世人稱程渺為“隸書始祖”。
但是根據水鏡的說法。據顧水珠說,這種隸書是在秦始皇400年前六世宮的棺材上發現的。雖然這種說法在時間上有些疑問,但至少可以證明,隸書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應用中創造出來的。
從近十年出土的簡牘來看,上述結論並不完全正確。
1980四川省青川縣發掘了壹批戰國時期的土坑和墓葬。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兩枚木簡。其中壹張木簡上有三行書法,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書法屬於早期的隸書。據考證,它寫於戰國時期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比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早88年。這張木簡上的書法與當時及以前的鐘鼎銘文有許多不同之處。其特點是:減少屈曲,簡化復雜,逐漸圓滑。字形由狹長逐漸變為方形或扁平,有的字有“蠶頭燕尾”的雛形,有波勢。如九、四、鮮、津、則、月、目、尺、能等詞,就體現了上述特點。這種書法雖然基本上是篆書結構,但包含的隸書筆畫較多,筆畫比較草。1975湖北雲夢縣出土竹簡上的“李芹”(又稱“古力”)文字與四川青川木簡上的文字大致相似。因此,有人推測隸書起源於先秦戰國,是由《大篆》發展演變而來。到了秦朝,在把大篆改為小篆的同時,把戰國時期創制的隸書進壹步整理,才發展成為“秦隸書”。
潘良真先生曾在《書法研究》中寫過《隸書藝術及其在書法演變中的作用》壹文。他認為隸書的起源不能歸結為壹個人的創造,認為程渺的隸書觀是不正確的。隸書的出現無疑是古代先民長期大量書寫實踐的結果,書寫是社會實踐的工具和產物。隸書的出現絕不是壹個人閉門造車的結果,也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如果把殷墟從甲骨文到小篆都歸於篆書體系,可以說殷、周、秦是篆書的時代,隸書是漢代流行的標準字體,但隸書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草篆作為隸書的簡化字體,早在篆書時代就已出現,孕育了隸書的萌芽。楊寬教授在《戰國史》壹書中總結說:“在秦始皇統壹之前,實際上既有《小傳》,也有《李殊》,並指出《曹傳》也可稱為《曹傳》。因此,可以認為隸書是在篆書的母體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近年來,湖北雲夢睡虎地、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秦漢簡牘和山東臨沂銀環山出土的西漢簡牘,也有篆書(草篆)到隸書過程的痕跡。隸書真正完成並確立為標準字體是在漢代。與篆書相比,在字體結構上,隸書主要將回文的蜿蜒弧線改為直線,部首也大大簡化。
隸書藝術,在堅實的基礎上,經歷了前後無數書者的潛心研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因如此,隸書起源之爭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和關註,揭開隸書起源之謎將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起到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