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壹位充滿熱情、思想進步、藝術風格獨特的文學巨匠。65438年至0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壹部中篇小說《死》。此後,他陸續創作了壹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突出影響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20世紀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壹個高峰。在此期間,他先後完成了《死日》、《水下之夢》、《沙丁》、《春之秋》、《雪》(即發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激流三部曲》等小說。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20世紀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短篇小說,包括《復仇》、《燈》、《電椅》、《抹布》、《將軍》、《沈默》、《鬼》、《男人》、《沈淪與墮落》、《頭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涉及廣泛的題材和生活。他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人民的心聲;壹些作品還展示了外國人民的生活。抗日戰爭時期,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20世紀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達到第二個高峰。在此期間,他有影響的小說包括《抗戰三部曲》、《火》、《靜園》、《第四號病室》、《寒夜》和70多部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在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最成功的作品,標誌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壹步成熟。《家》是巴金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的第壹部。自1931問世以來,它壹直以其獨特的反封建思想光輝和感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情節和主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的小說系列《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壹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家庭興衰的優秀小說。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點、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其必然的命運,是壹座抨擊封建專制的豐碑。《家》中的故事發生在五四運動前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動蕩不安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四川成都,當時國內還很封閉。有壹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其中除了老人之外還有五個分支。小說以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故事為基礎,描繪了壹幅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圖景,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典型形式,真實地記錄了封建大家庭衰落、腐敗和最終崩潰的歷史過程。自從新文學出現以來,出現了許多以揭露舊家庭舊道德為主題的創作。然而,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巨大的規模,在現代第壹次對封建家庭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描述,《家》《春秋》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說描寫了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個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描寫了覺新和錢美芬、李瑞覺、覺民和秦、覺慧和鳴鳳等幾個年輕人之間的愛情和婚姻糾葛以及他們的不同經歷。寫了壹封學生請願書後,覺慧被關了起來,兵變是驚人的,鳴鳳、梅芬和瑞玨相繼慘死,覺敏逃婚,覺慧也離開了...通過這些故事,作家的批判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而且指向以專制主義為核心的封建統治。他所描述的愛情和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倡導自由戀愛,而是喚醒年輕人的意識。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愛情悲劇,覺新與錢美芬、李瑞玨的婚姻悲劇,根源在於他們對幸福愛情和婚姻的渴望與封建禮教和專制制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專制制度就是以舊家庭為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活。當巴金寫這篇小說時,他想用筆作為武器對這種“垂死的制度”大喊“我控訴”:當我寫《家》時,我似乎正與壹些人壹起受苦,並在魔爪下掙紮。我和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壹起歡笑,壹起哭泣。我壹個字壹個字地寫著,仿佛在挖掘記憶的墳墓,我看到了過去讓我內心激動的壹切。小時候,我經常被迫目睹壹些可愛的年輕生命被摧毀,以至於我得到了壹個悲慘的結局。當時我的心因為愛而痛苦,但同時也充滿了詛咒。我有壹種覺慧在他死去的表妹(梅)面前的感覺。我甚至說出了覺慧在他哥哥面前說過的話:“讓他們做壹次受害者吧。”直到1931結尾寫完《回家》,我對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怨恨才有機會傾訴。因此,我大膽地在1937寫的“生成序列”中說:“我來對這個垂死的系統發出我的控訴。”我還說過,封建大家庭制度必將崩潰的信念激勵我寫下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和這個封建大家庭中地主階級的悲歡故事。我把這個故事稱為激流三部曲,在《回家》之後還有兩部續集:《春》和《秋》。(選自《與讀者談家》,《巴金研究資料》第1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版)
第五單元家庭記憶“家”我不想為我們的家庭寫壹部特別的歷史。我應該寫的是普通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裏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經常在那些家庭中看到的。我要寫的是這個家庭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的道路,並走近自己挖的墳墓。我想寫其中包含的爭鬥、鬥爭和悲劇。我想寫壹些可愛的年輕人的生活是如何在其中受苦和掙紮並最終不可避免地滅亡的。最後,我想寫壹個叛徒,壹個天真但大膽的叛徒。我想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請他給我們帶來壹些新鮮空氣。我們在那個古老的家庭裏無聊死了。(選自巴金《關於修改第十版的家——致我的壹個表兄》)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長大的。據他後來回憶,那時“我急切地搶購新文化運動的各種刊物,壹行壹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請人給我指明壹條明路。只要我能推翻舊的並建立壹個新的,我就會去喝湯。可以說,五四運動給了他壹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庭故事為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背景和豐富的素材庫。正是通過講述1919-1924時期這樣壹個“小社會”的故事,巴金表達了作為“五四運動的孩子”的矛盾的社會文化觀。壹方面,小說描述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分為新舊兩個陣營。壹方面,以高爺爺、馮樂山、高克明、、高可安、高為代表的老壹輩統治者專橫、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的化身,是小說中壹切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壹代則以反叛者的形象與他們的父輩(祖先)形成鮮明的對立:他(覺慧)突然產生了壹個奇怪的想法。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不是他的祖父,而只是整整壹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兩代人永遠不會理解。但他想知道這個細長的身體裏隱藏著什麽,會讓他們在壹個地方說話,不像祖父和孫子,而像兩個敵人。這壹場景已經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壹個有意義的象征。人生道路和價值觀的不同自然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但在小說中,道德觀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誌。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壹代代表著正義和良知,而老壹輩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兩者善惡分明。在小說中,這壹概念總是從年輕人的敘事視角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對封建家庭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
制度價值觀與傳統儒家思想。從這壹立場出發,小說猛烈抨擊了“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還嘲笑葬禮和婚禮的復雜習俗“滑稽可笑”。“從情感上說,這部小說是壹部控訴小說,它展示了舊家庭制度的所有弊端,如愛情的自由、人格的壓抑、倫理的殘酷、老人的絕對權威和道德的無恥守護。”參見羅承源、嚴陣“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帶著這種情感,小說采用了壹種相當情緒化和豐富多彩的語言。書中的人物經常用情緒誇張的直白句子來描述他們的心理狀態和表達他們的個人情緒,例如“我很痛苦...我抱怨……”,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泄成為壹種社會抗議。而其他壹切復雜的生命情感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感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是在20世紀30年代激進的反傳統和反專制的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種文化心態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參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當代小說劄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第235頁。這樣的情節模式是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誕生的時代,正是古代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局面下尋求自力更生、重建文明的時期。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強兵這個富國的追求及其改革制度和文化的努力都失敗了。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了更加混亂無序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看來,在於中國本身,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了中華民族走向強大。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就必須與這種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打破只有通過徹底否定傳統並試圖醜化傳統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傳統成了罪魁禍首、罪魁禍首、魔鬼和食人族。“啟蒙思想家幾乎從壹開始就被置於為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和制度所象征的意識形態尋求價值合法性的角色。”參見徐吉林、陳達開《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然而,壹個民族的歷史傳統不可能輕易消失,它將不可避免地與新興力量發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傾斜地凝聚成對立的觀念,而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也必然會表現出作品形式結構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矛盾的體現。小說中的下壹代離開、封建父母的死亡和封建家庭的崩潰是對這壹矛盾的富有想象力的解決方案。《家》這種講述家庭故事的模式在啟蒙話語中非常典型,對後來的家庭小說創作起到了很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持久而有力的主題。比如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的兒女》、茅盾的《霜葉紅如二月花》都是如此,《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得到了壹定程度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