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和標準
我平時和朋友開玩笑說,辯手是不是初學者,要看他會不會說兩個詞,壹個是偷換概念,壹個是比較標準。雖然這是壹句玩笑話,但也客觀反映了概念和標準對初學者的重要性。接受過壹點辯論訓練的學生都知道,在開場陳述的開始,我們應該首先通過“壹開始就說清楚”來定義概念,然後公式壹般會說“比較辯論需要比較標準”,但大多數辯手可能沒有認真思考過我們為什麽要做這樣的事情,以及概念和標準的用途是什麽。從某種意義上說,概念和標準是辯論的基礎。對於辯論的正反雙方來說,他們對辯論概念的定義不同的可能性接近70%,他們對比較標準的定義不同的可能性接近30%。概念和標準是壹樣的,這還可以爭論,至少我沒見過。我們習慣於把概念和標準的定義稱為論證的前提。通過我剛才的介紹,妳會明白,在大多數辯論中,他們吵得很開心,基本上是因為他們的前提不同,很少有把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結論的錯誤。(後面我會解釋)所謂反駁的基本原理就是拿自己的前提卻用對方的邏輯來推導謬誤。進而證明對方的邏輯是荒謬的。事實上,荒謬的不是對方的邏輯,而是雙方前提的差異。高手深諳此道,所以攻防自如,而新手進攻吃力,防守更加欠缺。既然概念和標準如此重要,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人們要急於定義概念和標準。如果概念還可以通過查字典來尋求相對客觀的統壹,那麽標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壹種主觀選擇,選擇的原則很簡單,即優勢與理性的統壹。我們舉壹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有壹個辯論題目“學生參加辯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那麽雙方可能會有這樣壹個標準:贊成者認為利弊標準應該是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反對者認為利弊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雙方的標準對我們自己的討論是有益的,是合理的。如果反方把標準定義為是否有利於學生口才的訓練,那麽當然也有利於討論,但合理性會大打折扣。正是因為雙方界定的標準總是盡可能有利於自己的討論,所以基於對方的標準,對方的討論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壹個聰明的反駁者此時不應該關註對方討論的邏輯推導,而應該攻擊對方標準的合理性,或者用自己的標準取代對方的標準。相反,作為防守方,防守的重點是誓死捍衛自己的標準,並通過詳細的討論告訴所有人他自己的標準是合理的。
2、組織和級別
孩子們第壹次被要求寫論點時,總會有成千上萬的不滿。其實只有兩個問題,壹是雜亂無章,二是缺乏層次。這壹章主要是關於演講的結構。初學者寫的論點總是壹大堆東西,其中理論和例子混雜在壹起,評論穿插在例子後面。總之看著就很糾結,所以作為學長或者教練,壹般會讓初學者看壹些經典論點,看看別人論點的格式。初學者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不是所有的論點都是壹樣的嗎?其實這是壹種需要。
我們觀看奧運會田徑比賽。無論哪個項目,運動員采用的姿勢往往非常接近。為什麽?正是因為長期的經驗告訴他們,這種姿勢最有利於創造好成績。同理,呈現的“標準化”也是為了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效果,最大程度地保證秩序和層次。呈現結構壹般包括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所謂橫向結構是指每個論點之間的平行關系,它是從同壹問題的不同側面考慮的。在這裏,有必要澄清壹個誤解。有些初學者會把“從個人角度、從國家角度和從全人類角度”的結構誤認為是縱向結構,但它仍然是橫向結構。
所謂縱向結構是指子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最經典的案例是胡漸彪的總結性聲明:金錢不是萬惡之源。同時,這個結構,
它也是我最喜歡和最常用的論證結構。
初學者和大型重要比賽往往選擇橫向結構,因為橫向結構易於操作,易於觀眾理解,但缺陷是難以體現論點的深度。相比之下,垂直結構對辯手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對演講者的演講能力要求更高。把不同的邏輯層次解釋清楚並不容易,但縱向結構確實能更好地體現論證的思維深度。建議初學者可以多使用橫向結構,有足夠的經驗後可以多嘗試縱向結構。
3.事實和雄辯
高中的時候總聽到壹句無敵的話,事實勝於雄辯。當時雖然不知道怎麽反駁,但隱約覺得很奇怪。如果事實勝於雄辯,我們為什麽要爭論?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妳參加的辯論越多,妳就會越明白幾乎沒有什麽觀點是可以真正直接論證的。事實最多只能作為證據,不可能成為論證本身的主體。現在很多新辯手很喜歡舉例子,也怕對方舉例子。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沒有註意到案例和結論之間還有很大的邏輯空間,不僅是案例,還有理論。恐怕所有的高中辯手都會用馬克思的內在因素來決定外在因素,從而討論自律比他律更重要,但問題是馬克思的父親是否說過內在因素比外在因素更重要?為什麽A決定B時A比B更重要?在高中競賽中很少聽到這樣的質疑。其實我們要註意的不是那個理論的結論,而是他結論的推理思維,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作為辯護人,也可以從理論研究條件與當時實際條件的差異入手,破解對方理論論證的攻勢。從案例論據來看,壹般包括數據和新聞事件等。首先,新聞事件不能起到比較作用。他們最多能說明優點或缺點,他們自己不能比較優點和缺點。
數據有時可以進行比較,但數據的問題是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數據收集樣本和處理方法。比如曾經有壹場關於央視春晚好不好的爭論,正方引用了央視春晚收視率高的數據。負面的壹方立即指出,這個評級的計算方法是不科學的,只要該頻道停留在春晚節目中,即使它是春晚的壹個觀看點,這樣的反駁也會非常有力和輝煌。長期以來,我不喜歡用理論或事實論據來討論它。同壹個例子兩邊相等。壹個聰明的辯手往往可以利用對方的論據來反駁自己的觀點,所以在使用各種例子時請謹慎,同時註意使用對方例子的方法和技巧。
4、承認與否認
每當我談論這個話題時,我總是從高中的壹件軼事開始。據說高中辯論的時候,有個同學激動了壹下,說自己的位置反了。他說利大於弊,全場震驚。結果對方更激動了。他站起來說,不行,對方據理力爭。。。觀眾暈倒了。。。
每個人都知道辯論要反駁對方的觀點,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為什麽要反駁對方,所以會出現為反駁而反駁和為否認而否認的問題。其實反駁的目的就是反過來證明對方的觀點。我們看到,許多專家之間的對抗似乎是個例,但深入研究後我們會發現,他們往往是在用自己的邏輯體系來反駁對方的邏輯體系。只有這樣,系統的對抗才能擦出真正的火花,所以我壹直主張,不反映對方論點邏輯的問題可以不回答,反映對方論點邏輯的問題應該以反映我們自己論點邏輯的方式回答。
在實戰過程中,特別是在攻防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壹方對所有問題都不同意或試圖回避的情況。這當然是壹種非常安全的做法,壹些教練會警告辯手永遠不要承認對方的問題。這種做法對初學者有很強的操作優勢,但對辯手的長期發展不利。我認為辯手不可能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根據我自己在23場辯論中作為辯手的經驗,攻擊辯手
在設計進攻和防守的問題時,總是有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壹般來說,我們不會壹開始就殺了它。我們通常會先問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然後試圖在不知不覺中竊取壹個概念或模糊壹種邏輯關系,給回答者壹種矛盾的感覺,從而從中獲利。壹般前幾次使用的效果會很好。在我和壹個對手打過幾次之後,當對方發現我的攻防習慣時,我的攻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反過來證明了壹個道理:沒有所謂牢不可破的攻防陷阱,而打破攻防陷阱的最好方法不是壹味地否認問題,而是找出偷換概念或模糊邏輯的關鍵點並加以把握。要做到這壹點,有壹點當然是經驗。其次,我非常熟悉自己的論點以及自己的論點與對方的論點之間的根本矛盾。從我自己的辯護經驗來看,只要知道對方提問時的意圖,就沒有牢不可破的真理。然後在了解對方攻擊意圖的情況下,承認壹些常識性問題,也不違反常理,看起來是壹般的畢業。為什麽不呢?
每個人都必須記住,在大多數情況下,承認常識性問題是沒有錯的。如果對方能從妳對常識性問題的回答中推斷出他的結論,這意味著他壹定使用了壹些詭辯術。只要他抓住這壹點,他就能贏得壹場偉大的勝利。
1.什麽是辯論比賽?
有人說辯論是口才的展示,也有人說辯論是為真理而辯。我個人認為,這場辯論既沒有後者那麽簡單,也沒有後者那麽沈重。我的觀點是,學生辯論比賽是壹種訓練,不僅僅是表達的訓練,而是從獲得壹個問題,收集信息,研究和分析問題,最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壹系列訓練過程。在整個辯論過程中,這個過程不是壹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壹個連續的循環。從賽前的準備到比賽中與對手的辯論,我們會經歷這樣壹個不斷出現新問題,然後收集信息,然後分析判斷,然後有效表達的過程。事實上,這樣的過程也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壹般方法,因此所有在正確的辯論比賽中訓練過的學生通常不僅具有出色的表達能力,而且具有相當高的學習能力和問題研究和分析能力。
二、什麽是辯論賽?
從最後壹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辯論絕對不僅僅是關於誰更快或更能言善辯。壹般認為,辯論賽是看誰對概念的定義更準確、誰的邏輯更嚴謹、誰的表達更生動、誰的價值更高等。事實上,這些只是方法上的陳述。從根本目的來說,辯論賽實際上是“說服”。辯論賽的說服對象不是對方,而是臺下的觀眾和評委。
事實上,正是從長期的辯論實踐中我們發現,準確的概念定義、嚴謹的邏輯、生動的表達和較高的價值往往能夠更有效地說服觀眾和評委,因此這些成為了我們的追求目標。但需要強調的是,從根本上講,邏輯說服和情感說服並無區分,只是根據不同辯手和不同團隊的風格特點各有選擇。
通過以上兩點的描述,我對辯論的核心觀點是辯論應該是壹個實用性很強的訓練項目,所以我反對壹切只能在辯論場上使用的技術。希望辯手能從辯論中得到的,不僅僅是比賽帶來的酸甜苦辣,更是壹筆可以受益終身的財富。
從開始接觸辯論到現在,我和很多非常擅長辯論的人交流過,交流過我對辯論的感受,也交流過我自己對辯論的看法。壹般都有壹個共識,就是大學裏最不後悔的事就是加入辯論隊,和辯論結下不解之緣。辯論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請教和接受不同的觀點,所以它會讓我對壹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辯論真的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可以從中受益無窮。
第三,辯論的基本方法
知道什麽是辯論比賽後,我們可以討論如何進行。郭玉寬師兄把辯論的方法總結為四招,分別是定義、質疑邏輯、收集論據、提升價值。這也應該是壹般性辯論的愛好。
好人的* * *知識,我們來壹壹介紹。
1,定義:討論任何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我們在討論什麽,就像我們討論辯論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了解辯論的內容是什麽。壹般來說,問題的定義是討論的前提。如果討論的雙方連基本定義都不壹樣,那麽後續的討論就完全沒有意義。事實上,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學生辯論中,雙方經常。這裏有兩個問題。首先是提問者的問題。許多辯論的概念是模糊的,這給了雙方更多的想象空間,因此導致了不同的基本定義。另壹個問題是壹些團隊會對定義考慮過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挑選定義”。例如,在閱讀了壹個題為“成年人無視惡棍”的比賽後,壹方說過度是小錯誤,錯誤是大錯誤,今天辯論中的過度是原則上的小錯誤。這樣的辯論很容易陷入詭辯的誤區,這是我不提倡的。定義的最基本原則是約定俗成,也就是常識,這讓我覺得很尷尬。從我的感覺來看,這往往不嚴謹,但似乎是壹種拖累。郭玉寬師兄舉了壹個例子,說他去壹家餐館吃飯,對服務員說:“給我壹杯水。”結果,服務員從廁所倒了壹杯水,這確實是水,但上下文清楚地表明他想要壹個杯子喝。
2、問邏輯:
幾乎所有的辯手都知道邏輯有多重要,但真正能把邏輯發揮流暢的卻不多。壹些朋友還要求辯手在訓練團隊時能夠將每個句子前後聯系起來。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訓練,所以我認為這應該是壹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邏輯的訓練主要是兩個目標,壹是能夠識別對方的邏輯錯誤,二是避免自己犯邏輯錯誤。以下是初入辯論的人常犯的壹些錯誤。(1)缺席比較:很多辯論的模式是:C、A、B哪個更重要?許多新人比較“沒有A會發生什麽,所以A比B更重要”。事實上,這種類型的辯論A和B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對方也可以說“沒有B會發生什麽,所以B比A更重要”。當然,這樣的論點是無效的,因為從這個角度來看,A和B都是必要條件,無法比較哪個更重要。
(2)虛擬前提:例如“網絡虛擬出軌是不忠的表現嗎?”該廣場將網絡虛擬出軌定義為不忠的表現。因為出軌是出軌的壹種表現,網絡虛擬出軌也是出軌的壹種表現。但這裏的網絡虛擬出軌是否屬於出軌是壹個有待證明的問題,正方以此為論證前提犯了偽前提的錯誤。
(3)變量不統壹:有人說中國大躍進沒有錯。當時人們餓死是因為沒有推廣使用化肥,而改革開放後,不是因為政策好,而是因為中國推廣使用化肥,所以他們不會餓死。這裏的論證犯了變量不壹致的錯誤。因為兩個時間段的區別不僅在於是否使用化肥,而且在於政策不同,因此不能論證使用化肥解決了中國的溫飽問題。
3.收集論據:這是最枯燥乏味的工作,也是非常技術性的工作。能否找到與自己觀點高度壹致的權威論點,往往能決定壹場比賽的勝負。但需要特別註意的是,論證本身並不能證明觀點,論證需要結合邏輯論證才能有效證明。因此,在收集論據的同時,我們應盡量避免上述三個邏輯錯誤。掌握較高的收集論據的能力不僅對辯論非常有幫助,而且對今後的任何學習和研究工作都非常有幫助。
4.價值提升:
正如我以前說過的那樣,歸根結底,這場競賽是關於說服的。不同的說服方法沒有區別。有時候,即使邏輯很弱,優秀的價值或動人的真情也能打動觀眾和評委,讓他們站在妳這邊。對於價值提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告訴大家今天提出這個觀點的目的和意義。有價值是最忌諱的。永遠記住,如果妳想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妳必須首先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壹次好的價值提升可以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歷史上有這樣壹個案例:馬丁當年?路德·金,與阿拉巴馬州州長就是否保留種族隔離進行辯論,阿拉巴馬州州長在辯論中也訓練有素,這馬丁?路德·金的辯論訓練也很好。他們倆都是著名的辯手。阿拉巴馬州州長提出了壹個非常雄辯的理論,他說種族隔離的廢除將帶來社會治安的惡化。在阿拉巴馬州,他結合實證調查,有數據也有論據。我們阿拉巴馬州只是堅持種族隔離制度,所以我們阿拉巴馬州的法律和秩序是美國最好的。這在當時是事實。舉壹個最直觀的例子,他說,妳在紐約街頭。年輕女孩晚上11點以後敢出門嗎?不敢!在阿拉巴馬州,任何壹個晚上走在街上的女人都沒有危險感,而且阿拉巴馬州的社會治安也沒有問題。看他的話。定義非常清楚。每個人都知道種族隔離制度。邏輯三段論非常完整。我們的目標是建立和諧社會,安定團結。因為我們堅持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制度,我們阿拉巴馬州的治安特別好,特別穩定和團結,而且有事實數據支持,阿拉巴馬州的犯罪率確實很低。馬丁,我們中國人乍壹看口才太好了。路德·金放棄了。馬丁怎麽辦?路德·金不會放棄的,馬丁?路德·金的口才在於,在這個問題上,我不依據這些數據和事實與妳爭論。我挑戰妳在價值層面上的觀點,並讓社會理解,馬丁?路德·金提出,人人平等是憲法的承諾,人人生而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的,妳根本不需要用那些論證來論證。正是這樣,因為我們相信是這樣。壹旦人們心中的信念在這壹層面被喚起,阿拉巴馬州州長在發表這壹觀點時就不知所措了。雖然他之前對事實和邏輯的定義沒有問題,但他的價值層面卻站不住腳。這是壹個犯罪率很低的社會,但他沒有意識到我們作為壹個人更高的精神需求是對人的壹種尊重。很多時候這種價值可以通過味道來區分。但是,用道德和邏輯往往無法說清楚。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問題根本無法論證。他的意思是,這種辯論不能完全用邏輯來概括,但它可以成為壹種靈感,喚起人們心中的壹種感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相互聯系的,有著相同的心和感情。也許在過去,妳的壹些良心感受被封鎖了,妳沒有意識到這壹點。例如,當壹個白人認為黑人應該被隔離時,他並沒有說那個白人當時是壞人,而是說他的內心沒有受到啟發。他認為黑人與我們不同,他也知道上帝要求人人平等,但每個人都不包括黑人,因為他們與我們是不同的種族。當他受到啟發時,馬克·吐溫寫了《湯姆·索亞歷險記》。他的主人公接近了黑人,他發現,哇,原來黑人和我們有同樣的感受。他會哭,會流血,他也有愛,突然他就和我們壹樣了。這時,妳內心的感覺就會被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