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同伴教育?
人們通常願意聽取年齡、知識背景和愛好相似的同齡人和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對於青少年來說尤其如此。尤其是在壹些敏感問題上,青少年往往能夠聽取或采納同齡人的意見和建議。同伴教育是利用青少年的從眾傾向來教育他們的壹種方式。同伴教育通常始於對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其掌握壹定的知識和技能,然後他們將知識和技能傳播給周圍的青少年,甚至更廣泛的範圍,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英文名Peer Education。在英語術語中,“同行”的意思是“身份相同的人;屬於同壹社會群體的人是平等的,特別是在年齡、等級或社會地位方面。”而“教育”與“發展”和“訓練”有關,或與對給定的人或事的“說服”有關,或與教育帶來的“知識”有關(韋伯字典,1985)。
同伴教育起源於澳大利亞,在西方國家很流行。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它已成為社會發展領域廣泛使用的培訓方法。它不僅可以用於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預防領域,還可以用於禁毒、戒煙、反酗酒、性別平等、婦女能力建設、反家庭暴力等領域。主要采用小組討論、遊戲、角色扮演等參與式、互動式方式進行培訓。參與者主要是年齡、知識背景和愛好相似的同伴和朋友。在同伴教育的培訓中,強調態度討論和技能培訓,而不是知識傳授。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師,而是話題討論的引導者,啟發大家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建言獻策。主持人專註於正確知識和核心信息的傳遞,而不是知識的講解。
同伴教育的類型
正式的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和培訓的每個階段都是圍繞特定問題按計劃組織的,通常以具有固定活動和目標的小組形式進行。在壹個團體中,同伴教育者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
非正式同伴教育
這意味著同伴教育是在朋友、社會團體和網絡中進行的。同伴教育者作為同伴,告訴他們的朋友他們在培訓中學到了什麽。這些話題不是事先組織或計劃的,它們可以從壹個特定的問題開始。討論可以在任何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舉行,如午餐時間、朋友聚會、宿舍和家裏。
艾滋病同伴教育
艾滋病同伴教育是中國紅十字會為預防艾滋病而推廣的壹個項目。它在年輕人中挑選合適的候選人,並讓他們普及艾滋病預防知識。同伴教育是壹些發達國家流行的性教育方式。同伴很容易通過講述自己的經歷和理解來喚起同伴的心。教育界人士認為,通過這種教育方式防止艾滋病和壹些性傳播疾病進入大學課堂具有現實意義。
同伴教育可以被視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壹種形式。它是利用青少年同伴壓力的積極因素來教育青少年的壹種方式。它強調對那些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青少年進行預先訓練,使他們掌握壹定的知識和技能,然後通過他們以各種方式向周圍的青少年傳播知識和技能。目前,它被廣泛應用於艾滋病教育。例如,首次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時機是在艾滋病傳播途徑的主題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非常缺乏性知識,因此用直白的書面語言解釋學生的不理解是壹種更合適的方式。因此,通過同伴教育的方式進行性教育是壹種更合適的方式。
同伴教育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將班級隨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上述同伴教育者擔任組長,並在小組中為每個小組進行主題演講,介紹相關知識。小組討論,同伴教育者回答並澄清小組中學生不了解的性知識;第二,小組報告在小組之間共享;最後,老師總結。
同伴教育的實施可能存在壹些問題。例如,盡管壹些同伴教育者可以大膽地表達壹些意見,但他們對其他學生的影響很小,主要表現為:小組中的其他學生沒有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來回答,導致長時間的沈默;同伴教育者沒有真正理解他們的任務,沒有從他們關心的主要問題入手,而是機械地背誦壹些正確但不實用的概念;此外,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這些同伴教育者沒有得到其他學生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主要是因為這些同伴教育者年齡較大,成績壹般,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不佳。這表明我們在選擇同伴教育者時應該綜合考慮,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熟度或表達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青少年選擇他們自己的同伴教育者。
同伴教育更適合教授敏感話題,如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性傳播知識。通過同伴教育,效果更好。但是這種方法對學生的要求很多,所以在教學中要考慮不同對象、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為了使同伴教育的效果更好,我們可以加強學生的訓練,使他們不斷適應和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陳思武邱潭)今年65歲的誌願者、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劉用壹根香蕉做道具,講解避孕套的使用方法。30名男女大學生圍坐在他身邊,專註地註視著他的壹舉壹動,壹些學生還不時提問。
這些年齡在18歲到22歲之間的大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談論愛情和性。
的題目,了解避孕和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學生們還通過情景表演展示了遇到性騷擾時的處理方法以及如何拒絕戀人的性要求。
這樣的“同伴教育”正在引導中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了解性知識。在英美等國流行的同伴教育,是先有目的地培養有影響力的個體,並與同年齡、同知識背景、同愛好的人分享信息、思想或行為技能,以達到壹定的教育目標。這種教育廣泛應用於生殖健康、艾滋病宣傳教育、藥物濫用、自殺、酗酒、性別歧視和婦女問題等社會領域。
自2003年9月以來,非營利公益組織瑪麗·斯塔普中國代表處與北京大學青年誌願者協會合作,在中國人大、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八所大學開展青少年性健康同伴教育,提供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務和信息,並培訓了約200名學生同伴教育者。
瑪麗·斯蒂芬中國代表處項目官員崔琦表示,“同伴教育”的特點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潑和參與性強。它的核心是溝通,其目的不是教別人什麽,而是在相互討論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改變態度。“同伴教育”可以采取小組遊戲討論或壹對壹聊天的形式。
“它不是講座,也不是學術討論,而是壹場遊戲。”她說:“靈活輕松的遊戲和自由深入的討論可以讓學生面對來自愛情、性、生活和成長的各種挑戰,在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方面做出安全和負責任的決定,並在未來將所學的信息傳播給其他同齡人。”
第壹次參與同伴教育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朱鵬說:“同伴教育的氛圍很輕松,討論也不像以前那樣困難。而且我也想成為同伴教育的主持人,和更多的學生交流。”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性教育壹度讓中國人“談性色變”。即使在今天,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公開討論性仍然是壹件尷尬的事情。然而,20年前,在大學校園裏談戀愛仍然“引人註目”,甚至被禁止。兩年前,中國大學取消了對新生年齡和婚姻的限制。今年年初,山東大學率先允許學生結婚生子。
Maritesp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劉表示,目前中國有2億青少年。近年來,中國青少年的性成熟有所提前,但相關知識仍然缺乏,青少年是性行為最活躍的人群,也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她說:“同伴教育是壹種相對容易溝通和被接受的方式。雖然很多機構都在做,但同伴教育在中國才剛剛起步。”
曾淑賢是壹名19歲的大學生,她說:“我們以前的性教育簡直是空白。雖然高中有生殖和生理課,但老師只要求我們自己看書,或者幹脆跳過。大學裏沒有性教育課程,所以現在壹些大學生對性相關話題有壹種‘天然’的回避。”
“但同伴教育可以讓我們在同齡人中公開、健康地談論性問題,並獲得科學的生理知識,而不是我們從網絡或小說中獲得的錯誤性知識。”
曾淑賢現在已經從壹個受過教育的人變成了壹個同伴教育者。她通過小組討論或聊天與同齡人交流學到的性知識和對性的態度。
北京大學青年誌願者協會和馬裏特普駐華代表處組織的同伴教育培訓實際上是“同伴教育者”的培訓,即從參與者中選擇合適的誌願者作為主持人。未來,主辦方將從青少年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三個方面對新生進行教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