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散石於水”和《說文》都是水沖擊形成的微小石頭,因缺水而見沙,所以“缺水”會表示“沙”,所以沙是認識的字。
“沙漠,北方流沙”,《說文》,北方有大面積的沙可以像水壹樣流動,叫沙漠,是形聲字。三分水是形,不是音。
有人說沒有水,那麽“沙漠”就是沒有水。這個解釋雖然合理,但不是初衷。
其實“滾”字也和水有關。
“滾滾”壹詞的原意是形容水流的樣子。所以,滾滾是形聲字,以三分水為形,以三分水為音,如杜甫《爬山》詩:“有無邊的樹葉簌簌而下,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
另外,今天很多與水無關,而以三分水為基礎的詞,原來都與水有關,比如律。
古法文字“韻”由三部分組成:韻、韻、曲。
從水來說,就是“平如水”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壹碗水要平,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
荀是傳說中的神獸,頭上長著壹只獨角獸,可以明辨是非。其實就是“xiè zhì”。院門口的許多石獸都是荀的。
底部的“走”字是離開的意思。(傳說)在古代的法庭上,每當審理案件的時候,都會把它請出來,它會用它的獨角喇叭擊打有罪的或者無理取鬧的人,讓他們離開。
所以妳看,淩的意思是:先把水放平,再把惡(不合理)的東西去掉,剩下的就是公平正義了。
後來簡化為法律,但保留了三分水。
“洞”這個詞也很有意思。現在壹般指洞穴,或者洞,和水無關。其實洞的本義就是急流,類似於水。
姓氏中的“申”也與水有關。在古代文字中,原意是果汁。再者,古代申通申,申的本意是將牛沈入水中祭祀。
總之,以“三水點”為偏旁部首的漢字,最初產生的時候,確實與水有關。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他的祖先造字的時候,是象形的,會意的,形聲字的,還是指示性的。每壹個漢字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和意義,不是拍著額頭隨便創造出來的。
如果妳想多了解漢字,但又不想讀太復雜深奧的書,推薦妳認識這本書《說文解字》,裏面有東漢許慎的原文,還有現代白話文譯本。每個字都有註音和詳細的解釋,有古字形,也有現代字形,而且還配有彩色插圖,閱讀起來基本沒有障礙。
但需要註意的是,《說文解字》和現在的字典壹樣,本質上是壹本工具書。當妳對壹個漢字有疑問的時候(比如沙漠裏沒有水),為什麽是三分水作為偏旁部首?),可以隨意查。如果妳想感覺像看小說壹樣有趣,那就沒那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