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的拼音:bi m 4 n Dan,詞性:名詞,平為半圍合結構,肩為左右結構。主要指壹種扁長的采摘工具,由竹子或木頭制成。它也是壯族的壹種打擊樂器,是壹種獨特的民間樂器,起源於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常被用來為壯族民間舞蹈伴奏。
引文解釋
1,《古尊肅佛眼語錄》:“就像壹個村民把壹根扁擔放在壹個將軍的肩膀上,我們隨身帶著它做七件事,而關羽手裏有壹把80磅的刀,所以他用棍子打扁擔。”
2.《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忽見壹樵夫從山崖旁的林中出來,腰插壹斧,以壹桿為拐杖,壹步壹步抓住雙腳,往崖上走去。”
3、《儒林外史》。第四、七章“:“他家租了壹個破亭子,兩個扁擔,四個村民斜扛著,沒有執事。”
例句
1,壹個彈盒,只有幾十斤重,壹桿挑走。
2.兩個少年上臺,農民常見的扁擔成了他們的武器。然而,當他們演奏時,他們虎虎生威,不斷發出疾風橫掃的聲音。
3.他扛著壹根黑色硬木扁擔,自稱為別人挑貨賺點錢,並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青少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