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漂亮復雜,古代識字率很低。壹方面,知識被上層閘門牢牢控制,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學習方法。另壹方面,漢字太難寫了。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掀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浪潮。再加上新文化運動推動的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漢字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1920年,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錢(“兩彈壹星”創始人錢三強之父)在新文化運動根據地《新青年》上發表《拯救漢字建議書》壹文,鼓吹漢字改革。
在以錢為主的壹大批文學家和漢學家的努力下,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35年錢簡化字表的基礎上,正式出版了第壹部簡化字表。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普及義務教育,幫助更多的人完成“掃盲”工作,也為了增加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漢字改革的步伐還在繼續。
65438+10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務院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和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法定簡化字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已經取得了“規範漢字”的地位。
漢字的簡化確實讓普及變得更容易,讓很多本來不認識任何漢字的人也能熟悉壹些簡單的漢字,對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嘗到甜頭後,人們對漢字進壹步簡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第二個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征求意見,“二簡”是第二個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的簡體字正式公布。
從出版到廢止,只存在了9年。為什麽簡化字這麽快就被廢除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壹方面,雖然簡化字在強大的努力下很快被大眾接受,但可以說,即使是不識字的人,只要學幾個簡化字,也能在街上跌跌撞撞地認出壹些常用的標誌。但兩種簡化字的簡化,使得很多字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字的混亂。比如“副經理”已經簡化為“經理”。那麽這是指“副經理”的頭銜還是指姓傅的人呢?
另壹方面,由於漢字在簡化字之後變得“缺胳膊少腿”,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其實文章開頭就有介紹。漢字其實結構很漂亮。經過多次變化,它們形成了獨特的“方塊字”,但漢字之美已無法在簡化字中找到。專家認為,這可以說失去了漢字的本質。
另外,日本文字其實是在漢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些漢字保留下來,有些漢字只用偏旁部首拆分。兩個簡化字和日文很像,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就更不利了。
由於種種原因,1986年國務院下令廢止簡化字,只保留了少數簡化字,如“橙”(“橙”是正確的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