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所示:
這是善用聯想意義的壹個例子,也是最容易被誤用和傷害的。聯想來自習慣,習慣總是喜歡走熟悉的路,熟悉的路阻力最小,吸引力最大。壹個人走過去,大家就跟著走,越走越順,越走越俗。這沒什麽新奇的。單詞被過度使用也是如此。
以前寫詩寫散文的人,靠的是《文學資料摸機》《幼學瓊林》《事編》之類的書。想找詞找典故,就去那裏求精神。美女都是“劉面”和“王強式”,才子都是“富貴之師,才子之師”。談風景壹定是“春花秋月”,留敘無非是“柳岸八橋”,做生意有“朽木遺風”。
要用鉛字印幾本書還是要“付梓”和“殺死”。像這樣例子不勝枚舉。他們就是以前人們所說的“陳詞濫調”,我們稱之為“陳詞濫調”。壹有事情發生,馬上讓妳想起壹些陳詞濫調,而妳滿足於陳詞濫調,不假思索地使用,沾沾自喜。
這就是現代文學心理學家所說的“股票反應”。如果壹個人的心理習慣總是傾向於板反應,那他就和文藝完全沒有聯系。因為就作者而言,“疊印反應”和創作動機是敵人;就讀者而言,它並沒有引起新鮮和真正的興趣。壹個作者不能使用沒有“語域反應”的詞。
這在思維布局上,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上都是必然的。然而,習慣力量的深度往往出人意料。遵循習慣永遠比創造新東西更省力。人天生就有惰性。往往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滑入“套板反應”。如果妳在報紙或雜誌上選擇壹篇文章或壹封信(dú)宣言進行分析。
妳會發現,那裏的大部分思想、感情、語言都是“定置板反應”。韓愈談到自己寫古文“唯言而行”。這是最重要的壹課。語言是跟著思想和情感走的,妳拒絕使用粗鄙的語言,自然也就拒絕使用粗鄙的思想和情感;有事妳會深入思考,妳的文章真的“造”出來了。
不要掉入下壹個騎行(chéng)中。以上只是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不勝枚舉,不勝枚舉。希望讀者能從這次漫不經心的討論中體會到用詞謹慎的精神。
在這種精神下,他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都註意在周圍玩耍,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所必需的好習慣。不能懶惰,不能馬虎,不能因為壹時興起的幻想而輕易自滿。文學是壹件很難的事情。只有孜孜不倦地勉勵自己,推陳出新,不斷尋求思想、感情、語言的提煉和壹致,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