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拙政園名字的典故

拙政園名字的典故

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壹。1961在3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有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四園。其中兩座位於北方,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蘇州的兩座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聲譽,主要有兩個原因。壹個原因是拙政園是中國國家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傑作。其布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園藝等方面獨具特色,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另壹個原因是拙政園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人提供了壹個舞臺。其中,有江南作家錢穆齋和我的姨太太劉;有王馨漪,明朝末年的欽差大臣兼刑部侍郎;清初,海寧為弘文書院學士,陳智林為禮部尚書;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和女婿;有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還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辛亥革命後,江蘇巡撫程德全通知全省在公園召開江蘇省臨時議會。抗日戰爭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創辦了“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時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蘇州做織布工,織布衙門設在汾門,家人住在拙政園。當曹寅被提升為江寧織造時,他推薦他的妹夫徐莉接手,他的家人在這個公園住了二三十年。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磚墻大門的正門上方有“拙政園”字樣,用磚塊雕刻並鍍金。拙政園建於明鄭德四年(1509)。王(字景芝,號)因仕途失意而回鄉,在大洪寺舊址上建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樹參天。拙政園的名字是由西晉潘嶽的《閑居賦》中的“此乃小人之策”壹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陳先於明弘治六年(1493)升任禦史大夫,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他兩次被東廠陷害,受到懲罰和監禁,並被貶到廣東宜城,後來擔任永嘉知府。被罷官後,他呆在家裏,心中的痛苦無法表達。他告訴文徵明:“過去,潘嶽的仕途沒有達到標準,所以他建了壹個房間來種樹和灌溉國家的蔬菜。他說,“這也是壹個為我卑微的人民服務的政府”。.....若只退壹縣之林,必知園中人,因政不如嶽。”意思是說,我之所以取名“拙政園”,是想像潘嶽那樣歸隱林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園名反映了王當時無奈又自嘲的復雜心態。

過了拙政園的墻門和腰門,我們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面。在東花園的南面,有壹個名為“藍雪廳”的三開間大廳。“藍雪”壹詞出自李白的名句“春風灑藍雪”,象征著主人像春風壹樣瀟灑,像藍雪壹樣幹凈的高尚情操。中間的屏風門上有壹幅漆雕的畫,這是拙政園的全景。從圖片上看,拙政園分為三個部分:東部,曾被命名為“回歸田園住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心部分又稱“復園”,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在西部,也被稱為“補充園”,公園內的建築大多建於清代,其建築風格與東部和中部的建築風格明顯不同。從圖片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和傳統的對稱格局。它們大多因地制宜,分散而有條理,寬敞而近乎自然,是蘇州眾多園林布局中最成功的典範。

走出“蘭學堂”,我看到壹座假山,綠竹叢和古樹,周圍是壹座巨大的石峰,它看起來像壹朵雲,直立著。在西邊,有兩塊形狀奇怪的湖石,中間有壹條狹窄的小路。中間的這座石峰被稱為“綴雲峰”,它就像壹個巨大的屏幕,擋住了客人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為“擋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很多人來到這裏都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客人都看過中國的名著《紅樓夢》,書中描述的大觀園入口處的假山與這座假山非常相似。十七版《紅樓夢》中有這樣壹個故事,大觀園正好是標題,府返回省慶祝元宵節:賈政和他的兒子進入大觀園討論風景,當他們打開門時,他們看到前面有壹座綠色的建築。所有食客都說:“好山,好山!”賈政說:“如果不是這座山,妳進來看到園中所有的景色,什麽更有趣?”.....向前望去,我看到壹塊白色的石頭,像鬼或野獸壹樣,垂直和水平地站立著。上面的苔蘚斑駁,或者爬滿了藤蔓,其中的羊腸小道微微露出。這個描述,用在這裏非常恰當,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這兩個公園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經過假山後,客人們看到了拙政園東部的主要風景。明朝崇禎年間,司法部部長助理王馨漪買下了東宮並建造了壹座“農村住宅”。園內有山島、荷塘、松崗、竹塢,是不錯的田園風光。這部分的主要建築包括“藍雪堂”、“香香閣”、“天泉閣”和“芙蓉閣”。

“荷花亭”是壹個建在荷塘邊上的水亭。亭子是蘇州的壹種園林建築,外形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木槿,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壹種變色花,黎明時呈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呈紫色,傍晚日落時呈粉紅色,十分珍貴。水芙蓉指的是荷花或蓮花。在毛澤東總統的詩中,“芙蓉之鄉朝霞最好看”指的就是水上芙蓉。荷花亭前有壹池荷花,後面是壹堵高墻。開放面和封閉面之間的鮮明對比恰到好處地襯托出安靜的氛圍。加拿大溫哥華“怡園”中的水榭就是基於這種設計,前有壹池清水,後有壹堵高墻,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妳走到蓮花亭的前面向西看,妳可以看到水岸亭的門框上裝有壹個雕刻的圓形燈罩。透過這個圓形的燈罩,妳可以看到前面流動的小橋,就像壹幅嵌在圓形框架中的油畫。如果妳走過去仔細看,妳可以在這個水榭的門框上發現壹個雕刻的長方形地板罩。眼前的河流蜿蜒曲折,兩岸粉綠相間,將人引入寧靜、淳樸、自然的境界。這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造景手法,稱為“取景”。花園的主人希望通過這種手法將客人的註意力集中在最佳角度,從而達到滿意的效果。

“天泉閣”矗立在綠色草坪上,尖角重檐,在藍天白雲下格外醒目。相傳原是元代大洪寺遺址。建園時,在廟井上建有“天泉亭”。這棟樓從外面看好像有兩層,但從裏面看只有壹層。欣賞蘇州園林中的建築,仰望高高的亭臺樓閣。如果妳站在天泉閣的壹角,凝視著浮雲,妳似乎會覺得天泉閣在藍天中翺翔。這就是蘇州大多數園林建築都是用角建造的奧秘。這些角落不僅有利於采光和通風,還增加了運動感和美感,這已成為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壹。

“香香關”,顧名思義,是壹個觀賞稻花香的地方。明朝時,“歸田園居”的主人在花園裏建了壹座香樓。“大樓可以四處看看。每當夏秋交替時,在家庭田地裏種植莊稼就在眼前。”我們現在看到的“香香閣”的主體建築是在20世紀60年代重建拙政園時從東山遷來的,與原來的場景略有不同。

值得壹提的是,在西南角的樟樹旁有壹小塊馳道假山。這座假山上有壹塊大石頭,看起來像壹艘被翻過來修理的小木船。前面的湖是開闊的,周圍是灌木,不遠處有幾片蘆葦,就像太湖邊上的壹個小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主人,他們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政府官員,有的被釋放到府縣,他們辛苦工作了壹段時間。由於各種原因,他們退休回家了。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壹個安靜的“港灣”。在這裏,有著優雅的風俗和豐富的產品,妳不僅可以享受妳的退休生活,還可以避免政治敵人,使其成為達官貴人退休後的最佳選擇。正因如此,他們特別欣賞佛教的“空無論“、道教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的“隱逸主張“,並以“隱逸與冷漠“為主題在山林中創造野趣,想要在獨立的哮天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俗話說:“壹葉扁舟,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是我的歸宿。”

拙政園的東部和中部由壹條長廊隔開。走廊的墻上有25個漏雨的窗戶,就像嵌在壹條長長的繪畫軸上的精雕細琢的剪紙圖案。人們在遊廊中徜徉,花園中的景色隨著漏窗圖案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換景”。如果妳仔細觀察,漏窗上的不同圖案顯示出水波紋和冰脊,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加在窗上凝固的漣漪上,進壹步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走廊上的黑色油漆門時,我們來到了中央花園。當遊客站在弘毅軒向西看時,他們的第壹印象應該是池水寬闊,風景優美。細心的朋友還可以發現,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叢中,矗立著壹座寶塔,給人壹種“庭院深深深”的感覺。這種借景的手法被成功運用,園主真的盡力了。由於中央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壹種壓抑感,因此業主利用低窪地形切割水池和堆疊山脈。兩側墻面用假山覆蓋,池面留有大量空間,讓人感覺開闊深遠。中央花園中的建築大小不壹,形狀各異,高低錯落,密密麻麻。每壹座建築都是壹個絕佳的景點,每壹座建築都是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心花園大致可分為三個景點。遊客可以通過參觀三個各具特色的景點逐漸達到高潮。

第壹個景點以赤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頂部的“竹樓”,假山頂部的“待霜”亭和“雪香魏雲”等景點。池島假山又稱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要假山。這“壹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其要點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的設計非常出色,真是“大手筆”,完全符合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從東邊看,壹座山比另壹座山高;從南面看,壹座山連接著另壹座山;從西邊看,壹座山壓倒了許多山。用繪畫術語來說,它們是“深遠山水”、“深遠山水”和“高遠山水”,表達了宋代蘇東坡詩歌的意境,即“從山的壹側觀看時,高度不同”。

接下來,我們先來觀看“竹樓”。“五竹歸隱”俗稱“明月清風亭”,位於中央花園的最東端,與“弘毅亭”相鄰。“倚虹亭”因倚著形似長虹的長廊而得名。“五竹隱居”的形狀非常獨特,四個圓形的大洞門使人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妳站在亭子裏向外望去,這四扇圓門就像四個巨大的畫框,鑲嵌著蘇州園林壹年四季的風景。南有桃柳綠,西有嫩蓮尖花,北有梧桐秋雨,東有梅花。在亭子裏,有壹棵“隱居竹樹”。梧桐是壹棵神聖而高大的樹;竹子是壹種堅固、柔軟和忠誠的東西。俗話說:“家有梧桐樹,何愁沒有鳳凰來?”兩邊各有壹副對聯:“借清風明月,觀流水山色。”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仿佛出現了兩幅山水畫卷:壹幅是天上明月,夜色朦朧,清風徐來,讓人感慨萬千;另壹種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在動,心在靜。仔細想想主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大概與張大千所說的“心似閑,細看灣葉久”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些客人讀過《論語》,看過這副對聯,他們可能會有另壹種體驗。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善者壽。”那麽,是不是可以說這幅對聯的第壹部分是用清風明月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第二部分是用山川之樂揭示旅遊陶冶情操的作用呢?只有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才會逐漸認識到蘇州古典園林不僅要模擬自然山水的優美景色來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詩意魅力來追求“賞心悅目”的心理感受,進而升華為“賞心悅目、精神愉悅”的精神享受。如果妳獲得了這種魅力,那麽妳將開始入門。

當我們穿過九曲石橋,沿著蜿蜒的山路慢慢攀登時,我們遇到了“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魏的詩“書畢欲寫三百首,洞庭須滿林霜”。在字裏行間,有壹種橙紅色的山野氣息和泥土的芬芳。

我們穿過叢林,穿過小溪,走上石階,來到了“雪香雲亭”。它位於該島的中央制高點。環顧四周,我感覺中央花園就像壹幅蒼勁而簡單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這條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雲霞蔚亭》和《野鳥花香間》和《蟬林更靜;Tonamiyama更隱蔽”。如果妳坐在這裏歇歇腳,看看風景,平靜壹下內心,那真的有點超脫凡塵,妳的身心已經完全與大自然融為壹體了。《小城故事》的歌詞裏有壹句看起來像畫,聽起來像歌的臺詞。用在蘇州拙政園真的很合適。是否可以說,“花與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中“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和“依山傍水”、“以小見大”的美學理念的最通俗、最精彩的註解?

當客人參觀第壹個景點並達到高潮時,主人及時將我們的註意力轉移到另壹個角度,從山轉移到池塘。這是中央花園的第二個景點。第二個景點以荷花池的水為中心,水面周圍有許多景點,如“四面荷花風”、“香洲”、“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怡雨軒”和“遠香堂”。

湖中央的小島上有壹座“四面荷風亭”。它四面環水,三面栽柳,真是壹個絕佳的景點。“荷風亭”上掛著壹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塘秋水壹口井”。廖廖的幾筆勾勒出拙政園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觀特色。它的妙處在於上聯包含了壹、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對聯是仿照清代書法家鐵保在濟南大明湖“小滄浪”上所寫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的下聯是仿照唐代詩人董力的詩寫的,“詩人無別物,壹池春水半池。”內容稍加改動,用在這裏,恰到好處。

“香洲”與“鶴峰亭四面”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字與“舟”諧音。實際上它是壹種船形建築,可以稱為石船或旱船。壹艘官方船只似乎正在荷花間緩緩行駛。值得壹提的是,石船“香洲”集中了亭、臺、樓、閣、亭五種建築類型。船頭是蓮花臺,茶室是方亭,船艙是水榭,船樓是城管樓,船尾是葉航亭。事實上,在蘇州的許多園林中,幾乎都有石船。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在古代,他們大多用船來代替步行。每家每戶都在河邊,到處都有船只相連。花園裏建造了石船來迎接這壹時刻。從建築角度來看,蘇州園林建築包括亭,堂,閣,廊橋和船,它們可以使建築多樣化和豐富多彩。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石舟往往可以提醒人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花園的主人想表達他的心意“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

穿過九曲石橋後,沿著廊架走,妳就來到了“尖山樓”,這裏在古代被稱為“香榭”。“望山塔”三面環水,似乎是黑龍戲水。“望山塔”是龍頭,攀廊是龍身,雲墻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尖山樓”樓上有壹個外殼和壹個封閉的窗戶,樓下有壹個落地窗,室內有明式桌椅茶幾,梁上掛著壹盞方形的小景觀燈,完全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風格。

從“尖山樓”沿著遊廊向南,可以來到“小滄浪”。“尖山樓”位於第二個景點的北部,是視野開闊的主要景點。“小滄浪”、“小洪飛”和“德珍閣”區域位於第二個景點的南部,這是壹個空間狹小且“密不透風”的子景點。出版的《小滄浪》是《楚辭》。漁夫”,原話是“滄浪之水清澈見底,我可以站在上面;洶湧波濤中的水很渾濁,可以用來淹沒我的雙腳。”用現代語言解釋,如果朝廷清楚,我就洗洗帽子和流蘇,準備做官輔佐王朝;如果朝廷昏庸,我將洗腳並決定退休安心。“小滄浪”為三開間水亭,南窗北檻,兩面臨水,隔水而居,形成壹個幽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上向北望去,廊橋“小洪飛”倒映在水中,水波蕩漾如彩虹。這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地點。我看到蓮花香榭前有壹池水源,似乎是“浩浩湯湯,壹望無際”。在到達香洲之前,它突然改道返回,它的壹條支流蜿蜒而來,穿過“小飛虹”和“小滄浪”,有壹種回味無窮的感覺。這種理水方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的要旨,即“水面有聚有散,聚則擅浩,散則曲而勝之”,堪稱壹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到了“源香堂”。欣賞“遠香堂”將使客人達到遊覽該景點的高潮。“源香堂”位於中央花園的中心。它前面有壹條小河,後面有壹個水池,池裏廣泛種植著荷花。夏季荷花盛開,香氣飄入堂內,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的“香遠清”壹句便成了堂名。“源香堂”四周都是玻璃窗,妳可以坐在大廳裏喝茶、聊天、看風景。大殿南面是壹座陡峭的黃石假山,北面是壹座赤島假山,東面山坡上有壹座“繡亭”,西面池塘邊有壹座“倚玉亭”,給人以山遠水低的感覺。《遠香堂圖》為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所作,現已佚失,後由現代書法家張辛稼增補。兩邊各有壹副對聯,共80字,是蘇州眾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錄了八旗馮至會館達官貴人雲集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非常重視意境的設計,園中的主要景點經常裝飾著來自古代詩歌和散文的詞語和短語,並裝飾著大量的匾額和對聯。這些對聯立意深刻,意境含蓄,意境幽雅,文字雋永,書法優美。它們不僅描述了名園的歷史,還指出了景點的精髓,表達了園主的情感。

拙政園中心花園的第三個景點是枇杷園。“枇杷園”位於“園香堂”東南側。它是拙政園中間的壹個花園,以枇杷樹命名。“枇杷園”的大門設計得非常巧妙。當客人來到這裏時,他們看到前面有壹堵雲墻,兩邊種著牡丹。俗話說:“沒有懷疑就沒有出路”。沒想到,只要我們再往前走,就能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旁邊還蓋著壹個門洞。隨著人們壹步步靠近,門道壹點點擴大。到了門口,發現門口像壹輪明月,嵌在白雲墻上。過了門口往前走,這輪明月就慢慢被這裏湖面上的假山遮住了。看著月門和牡丹花,人們不禁想起“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就像壹面巨大的寶鏡,庭院裏的風景似乎是庭院外風景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月洞門的最佳位置,使“向雪魏雲館”、“月洞門”和“伽師館”三點在同壹視線上,前後美景通過月洞門相連,形成壹組景觀。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開門窗時,除了考慮出入和采光外,還特別註意捕捉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點以庭院建築為主,包括“玲瓏閣”、“嘉世閣”、“聽雨軒”和“海棠春屋”。這些建築將空間分成三個小庭院。為了豐富景觀和隱藏新景觀,這種景觀美化技術被稱為“景觀隔離”。三個小庭院,分隔相連,相互穿插,在空間處理和布景設置上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差不多大,但用腳步測量卻大不相同。原來“玲瓏閣”前的雲墻做得很短,視野開闊。“海棠春屋”的面積相對較小,但打開了幾扇漏水的窗戶,使天井更加寬敞。“聽雨軒”前面的天井比較大,因此開辟了壹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合適,景觀豐富。那時,園主喜歡和家人在這裏,壹邊品嘗蘇州的船點,壹邊聽著雨滴擊打波紋板、芭蕉葉和礫石地面,發出“滴答”“啪嗒”“啪嗒”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中。這似乎是《中央花園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第壹樂章可以稱為“山頂”;第二樂章可以稱為“海的彼岸”;第三個樂章可以稱為“天倫之樂”。《伽師閣》中有壹副對聯:“春秋多良辰;山水間有清音,用在這裏生動。

當客人從中央花園出來,穿過“絕洞”的圓洞門時,他們就來到了西方花園。西園主要建築有“三十六元陽亭”和“十八曼陀羅花亭”。這座建築是經過美化的“鴛鴦樓”結構;向外看,是壹個屋頂,裏面有四個屋頂;外面是壹個大廳,分為兩個客廳;北方的客廳夏天用來降溫,南方的客廳冬天用來取暖。進門時,圓形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篆字,“少即是好”。意思是只有進了門,才能好起來,才能有點樂趣。這座大殿建於清朝,雕刻精美,裝飾精美,風格非凡。北廳的“三十六元陽亭”是清代狀元洪莫峻的作品;南廳的“十八曼陀羅花亭”是清代狀元陸潤庠的傑作。亭子是客人聚集的地方,寬敞安靜,四通八達。鴛鴦是幸福婚姻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根據印度大師編著的《阿彌陀佛經》註釋,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有曼陀羅花澆灌。在當今世界上,只有長壽的人才能看到它。相傳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因此在這裏種植了十八棵珍貴的山茶樹以應景。這座大殿造型獨特,四角有拱形椽子和耳室。據說是園主聽昆曲的地方。據史料記載,補丁園的主人張特別喜歡昆曲,經常與“曲聖”余素祿先生談論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達到高潮時,總有壹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廂房是演員化妝和仆人居住的地方。這裏的藍白玻璃窗非常優雅。每當盛夏炎熱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藍白色的光束,灑在地上,引起壹陣寒意。如果客人們感興趣,他們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玻璃窗向外看,只看到屋頂、樹枝、石頭和荷葉上覆蓋著壹層雪。

“流亭”位於“三十六元陽亭”之西,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澂題寫。“留亭”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句子“秋陰霜飛遲,留殘荷聽雨”。流亭閣南面的飛蓋為松、竹、海、雀立體雕刻圖案,構圖勻稱,技法精湛。隔斷裙上刻有龍紋,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中的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座“倒相照相館”位於“三十六元陽閣”的北面。它被命名為“倒置工作室”,因為從前面的池塘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亭子的倒影。建築的下層被稱為“拜文沈齋”。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先生紀念館”。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壹。根據壹些資料,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劃和設計。據壹些資料顯示,他根據風景畫了365,438+0幅畫,每幅畫都有詩,並制作了“王氏拙政園”,為名園增光添彩。沈先生曾是文徵明先生的繪畫指導老師。他們為蘇州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倒畫室”的中間屏風上刻有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的無根竹畫,並配有詩歌,這也是壹件難得的珍貴文物。

“倒置照相館”前有壹條蜿蜒的水廊,地面貼在池面上。池水表面波光粼粼,地面起伏,讓人感覺踩在池水表面,隨水漂浮。水廊西有壹組亭子,最近的壹個是“與誰同坐軒”。玄,壹種形狀像馬車的建築,兩端都有門框,不進門,所以妳可以隨意進出;兩邊的墻上都有窗戶可供觀景。“和誰坐壹起?月亮,微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表達了詩人的自戀。花園的主人用這個來顯示他的崇高。如果妳仔細觀察,“誰與妳坐在門廊裏”就像壹把扇子,門廊頂部的瓷磚就像壹把折扇的扇面,後面的“李亭”尖頂就像壹把折扇的把手,幾乎無縫連接。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山清水秀,處處洋溢著溫馨的家庭氛圍。整個園林體現了淡泊明凈的人生哲學,是古人壹直為之奮鬥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