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體系:
土壤質地的國際分類標準是根據沙(2-0.02毫米)、粉土(0.02-0.002毫米)和粘土(
三角圖檢查的要點如下:
以粘粒含量為主要標準,< 15% →沙土或壤土,15%-25%→壤土,
> 25% →粘土;
當含泥量達到45%以上時,應在質地分類名稱前加“粉砂質”字樣,當含砂量達到55-85%時,應在質地類別名稱前加“砂質”字樣;
當含砂量大於85%時,直接稱為壤土砂,大於90% →砂。
比如壹個土:30%砂,50%粉砂,20%粘土→粉質粘壤土。
a土:砂60%,粉土20%,粘土20%→砂質粘壤土。
a土:砂10%,粉土50%,粘土40%→粉質粘土。
2.卡欽斯基體系(前蘇聯體系)
卡欽斯基的土壤質地分類系統有兩種:簡單的和詳細的。其中簡化的應用最為廣泛,這裏只介紹簡化。在中國的兩次土壤普查中,卡欽斯基簡牘被用作質地分類標準。
卡欽斯基的簡化是根據物理砂(> 0.01 ㎜)和物理粘粒(< 0.01 ㎜ =)的含量對土壤質地進行分類。
3.中國制造
《中國土壤》第二版(1987)公布了中國紋理分類系統,分為三組,12個紋理名稱。
與其他肌理體系相比,中國的肌理體系有以下特點:
匹配分級系統是在卡欽斯基分級系統的基礎上修改的,主要是將粘土的上限從0.001㎜提高到大家公認的0.002㎜。
粘土顆粒分為粗顆粒(0.002 ~ 0.001 ㎜)和細顆粒(
我國的紋理分類標準還處於試行階段,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縱觀各種質地分類體系,盡量有壹些差異,但總的來說,土壤質地分為三類:沙土、壤土、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