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LOFT作為壹種生活方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紐約的SOHO區。《牛津詞典》將其解釋為“屋頂下,存放東西的閣樓。”但現在,人們對LOFT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本義。如今的LOFT是藝術、時尚、前衛的代名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它逐漸演變為商業包裝下的壹種時尚文化和消費文化。LOFT成立之初,壹些窮藝術家因為付不起昂貴的租金,就用壹些廢棄的廠房和倉庫作為生活和工作空間。
後來,這些地方逐漸成為藝術家的居住區和他們藝術創作的場所,從而發展出20世紀下半葉壹種著名的城市居住生活方式——LOFT生活。因為LOFT生活區聚集了大量的藝術家,所以那裏的風格很獨特。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大眾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那裏。房地產開發商的介入,使得LOFT的租金越來越貴。各種創意產業的出現為LOFT社區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現在已經形成了新的發展模式。
二、舊工業建築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建築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載體,舊工業建築承載著壹個時代的歷史,代表著工業時代的輝煌。進入後工業時代後,城市建設進入快速更新期,這些老建築所在的城區自然被劃分為老城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土地資源的短缺,舊城改造成為每個城市必須解決的問題。過去“拆了”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也抹去了城市的歷史痕跡,更有可能破壞了當地的文脈。
工業建築作為工業社會的物質載體,是為工業生產服務的,實用性是放在首位的。它簡約的外觀,寬敞的空間,無蓋的機器,詮釋了那個時代的特殊性。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機器生產的轟鳴,先進的生產力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承載著這些物質財富的工業建築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標誌,對今天城市文明的發展和歷史文脈的延續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LOFT文化在舊工業建築改造中的應用
LOFT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潮流文化。20世紀90年代,臺灣設計師鄧在蘇州河畔的舊倉庫裏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LOFT模式在中國舊建築改造中應用的範例。隨後,北京“798”、上海“M50”、上海“紅場”等壹系列知名創意園區相繼出現,均在LOFT模式下進行改造再生,為整個區域註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國內外舊工業建築改造再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創意園、工業博物館、景觀園和綜合物業開發,都受到LOFT文化的影響。LOFT文化延續了工業建築功能主義的傳統,既表現出對現有空間的尊重,又在壹定限度內靈活地組織和重構空間。比如青島啤酒博物館,以壹座百年建築為基礎,設計了三個展區,向外界展示青島啤酒的百年歷史、生產設備和啤酒文化。
第四,LOFT文化與舊工業建築改造的適應性
1.寬敞的自由空間
LOFT最大的特點就是空間寬敞。老工業建築多在4米以上,內部寬敞,大面積高玻璃窗,適合早期對光線和空間要求較高的藝術創作。到了後期,居住者通過劃分空間,使得LOFT呈現出自由化的特點,工作區和生活區的功能劃分清晰,空間大小隨著居住者的喜好而變化。就像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是壹種主觀創造的浪漫情懷,沒有固定的裝飾語言,是個性和自由的體現。
2.工業要素的保留
LOFT是由廢棄廠房改造而成的。在改造的前期,藝術家們利用原有的工業元素,在樸實無華的墻面上加入景觀元素,將地裏的廢舊機器零件改造成書架和沙發,用廠區的廢鋼制作出各種雕塑,將原有的東西還原到原材料的現實主義和歷史特色,展現了藝術家的巧妙構思和創造力。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