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四個直轄市
北京1(北京)
北京第壹個有據可查的名字是“冀”,它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首都。遼和金以北京為首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朝改名為大都。明朝的建立者朱迪從南京遷都,並將南京改名為“北京”。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1949被設為直轄市。
以全稱中的“京”字為簡稱。
2.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被稱為直沽。金代形成的市場被稱為“支古村”。元代設立金海鎮,這是天津建設的開端。明永樂二年(1404),建城設衛,原稱天津衛,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1949被設為直轄市。
以全稱中的“金”字為簡稱。
3.上海
上海的名字始於宋代,當時上海成為中國的壹個新的貿易港口。當時上海有18個浦,其中壹個叫做上海浦,上海鎮位於其西岸。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就是上海這個名字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立直轄市。
古時候,上海漁民發明了壹種竹制捕魚工具“胡”。當時還沒有上海的地名,所以這個地區叫“滬都”,所以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封建城市黃歇的壹部分,因此被昵稱為“沈”。
4.重慶
重慶在古代被稱為“巴”。秦朝叫江州。隋稱豫州。北宋被稱為周公。重慶的名字始於1190。因為先封為恭王,後繼位,被提升為重慶府,意思是“雙節同慶”。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
隋朝時,嘉陵江被稱為渝水,重慶位於渝州,因此重慶被簡稱為“重慶”。
二。五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1(內蒙古)
蒙古最初是壹個部落名稱,最早記載於唐代。1206年,成吉思汗統壹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居塞北。明清時期形成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名稱。晚清以後,壹般指大漠之南、長城之北,東有哲裏木盟,西有陶西洗脫,故盟旗為內蒙古。
以全稱中的“內蒙古”二字為簡稱。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這個轄區在古代被稱為西域。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時期的遷都歷史悠久。唐朝時有彜、、亭三個州和安西、北亭兩個郡。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在天山南北設置伊犁將軍。清光緒10(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回歸故土”。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西藏)
在元朝,西藏被稱為“伍肆藏區”。“伍肆”在藏語中是“中央”的意思,“西藏”是“神聖”的意思。在明朝,設立了兩個指揮官和使節。清朝時,西藏東部稱為“康”(卡姆),中部稱為“衛”,日喀則西部稱為“藏”(包括阿裏)。因為它在中國的西部,所以被稱為西藏。西藏自治區成立於1965年。
以全稱中的“藏”字為簡稱。另壹方面,這個縮寫來自所謂的“伍肆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
公元5世紀,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認為自己是的後裔,因此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命名為夏。宋朝時,黨項拓跋族首領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定國號“夏”,創制文字,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3世紀,元朝滅西夏,意為“平定西夏,永世太平”,並在此設寧夏為省,這就是寧夏的名字。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
以全稱中的“寧”字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
宋代設立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之名由此產生。元在廣西設立兩江道。明朝設立廣西省。1958年設立廣西彜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自宋代至清代,廣西的行政中心在貴州(或桂林府),因此廣西被簡稱為“桂”。另壹方面,認為秦代廣西有桂林、項峻、南海三個縣,歷史上廣西有三分之二屬於桂林縣,因此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1
宋朝以前,這裏是海上漁民休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壹個小村莊叫“香港村”,是南粵香料運輸的集散地,故名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於1997年。
以全稱中的“香港”二字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
這個名字最早記載在明朝的歷史書上,它被稱為“牡蠣鏡”,意思是海灣像壹面鏡子,盛產“牡蠣”。後來,它又被稱為“澳大利亞”,即船只停靠和停泊的地方,因此被稱為“牡蠣鏡澳大利亞”。因屬廣東香山,故又稱“香山澳”。關於“門”字的來源,有多種解釋。壹個是當地內港媽祖廟與灣仔銀坑隔海相望,形成壹個海峽象門;另壹方面,據說當地南部的氹仔、小橫琴、綠環和大橫琴四個島嶼相互面對,海水以十字門形狀流過;先說當地南泰山(馬閣廟山)和北泰山(蓮峰山)封在壹起的事。簡而言之,它既是澳大利亞又是大門,因此被稱為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於1999年。
取全稱中的“澳大利亞”壹詞作為簡稱。
四。23個省
黑龍江省1(黑色)
1671年,為抵禦沙俄的東進,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故城),設置黑龍江將軍,治理黑龍江流域。1907變更為黑龍江省。
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這個縮寫起源於黑龍江。
2.吉林省(吉爾吉斯斯坦)
吉林的名字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松花江沿岸的城市”。這座城市建於1673年。吉林將軍在1676。1907年,其轄區更名為吉林省。
以全稱中的“吉”字為簡稱。
3.遼寧省
秦漢魏時期,遼東郡位於遼河以東,遼西郡位於遼河以西。北宋時期,契丹人在今河北、遼寧壹帶建立遼國。遼陽府設立於遼金時期。元代設立遼陽省。明設立遼東都司。清代設遼東將軍。後來因為遼河流域是清朝的發祥地,取“奉天交通”之意,改為奉天。1929年更名為遼寧省,意為“遼河流域永遠太平”。
以全稱中的“遼”字為簡稱。壹說是因為中國有遼河,所以簡稱遼。
4.河北省
戰國時期,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被稱為河北。河北縣位於漢代。唐設河北路。管轄權與今天不同。河北省成立於1928年。
管轄範圍相當於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龔宇冀州》,因此簡稱“冀”。
5.山西省
戰國至秦漢時期,崤山和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代將山西稱為太行山以西,設立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行政區名稱的開始。山西省位於光明。
轄區為春秋時期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6.青海省
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據《水經註》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青海就被稱為這裏,也有人寫到了西海。唐朝以後,青海經常改名。青海省成立於1928年。
以全稱中的“清”字為簡稱。壹說叫“清”,因為中國有青海湖。
7.山東省
戰國至秦漢時期,崤山和函谷關以東地區稱為山東。金代在開封以東設置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行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立山東省。
轄區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土地,所以簡稱“魯”。
8.河南省的古稱(豫)
在古代,黃河以南的地區被稱為河南。漢設豫州司。唐設河南路。宋代的河南路。袁位於河南省江北。明朝初年設立河南省。
管轄範圍相當於龔宇的禹州,所以簡稱“禹”。
9.江蘇省
清康熙六年(1667),設立江蘇省,由兩江總督駐江寧(今南京)和蘇州總督駐蘇州(今蘇州)組成。
以全稱中的“蘇”字為簡稱。
安徽省10(安徽)
1667年,安徽省由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大都市徽州(今歙縣)的首字母組成。
安慶府是春秋時期安徽的古地方,所以簡稱皖。壹說是中國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萬公山,故簡稱“萬”。
浙江省11(浙江)
浙江意味著河流的曲折。戰國時期的浙江是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時期,浙江分為兩個地區:浙東和浙西。唐朝以後,這兩個地區被轉變為行政區。明朝初年設立浙江省。
以全稱中的“浙江”二字為簡稱。壹說富春江、錢塘江、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福建省12(福建)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此設立閩中郡。福建在漢代被稱為閩越。唐朝開元年間,福建被任命為我們的特使,管轄福、建、泉、張、亭五個州。福建由前兩個州的名字組成。元代設立福建省。福建省自明朝建立。在古代,轄區居住著閩越族,因此簡稱“閩”。壹種說法是因為中國有岷江,所以簡稱“岷江”。
江西省13(江西)
唐代設立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代設立江西省。後來,它們都位於江西省。
因為贛江貫穿全省,所以簡稱“贛”。
湖南省14(湖南)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子二水流域有壹個湖南省專員,湖南才出現壹個。宋代的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湖南路建立於元明時期。湖南省建立於清朝。
因湘江貫穿全省,故簡稱“湘”。
湖北省15(湖北)
宋代,從洞庭湖以北到荊山,在西邊的梨園-澧水流域設置了鏡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路建立於元明時期。湖北省建立於清朝。
宜昌,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隋朝後為鄂州行署,故湖北簡稱“鄂”。
廣東省16(廣東)
廣南東路位於宋代,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了廣東名稱。元設立廣東道。明朝設立廣東省。
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臺灣省省17(臺灣)
臺灣省臺窩灣的壹個分支,起源於西拉雅族。臺灣省在秦漢時期被稱為“東圃”。三國被稱為“東夷”。在元朝,它被稱為“秋秋”。臺灣省在明朝萬歷年間的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臺灣省行省成立於光緒11(1885)。
以全稱中的“臺灣”二字為簡稱。
海南省18(瓊)
因為位於中國南部海域,中國最大的島嶼也叫海南島,因此得名海南省。省成立於1988。
自秦以後,該地區被稱為瓊臺、瓊州或瓊崖,因此簡稱為“瓊”。
19,甘肅省(甘肅或甘肅)
甘肅,11世紀西夏王朝設立的十二監軍之壹,統治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取兩州首字母組成甘肅。元代甘肅設省,明代並入陜西省,清代恢復省管。
以全稱中的“幹”字為簡稱。壹說西夏的行政中心在贛州,所以簡稱“贛”。
由於甘肅和陜西兩省之間有龍山,甘肅在古代被昵稱為隴西,因此也被簡稱為“隴”。
20.陜西(陜西或秦)
陜西壹說源於周朝周、趙公旦“分封陜西”。今天,陜西縣張邊高原周圍的地區在古代被稱為陜西高原。當時的陜西是陜西高原以西的精衛平原。唐朝安史之亂後,陜西被任命為我們的特使,陜西只是轉化為行政區的名稱。陜西路設立於宋代。元代設立陜西省。明確陜西省。
以全稱中的“陜西”二字為簡稱。
它也被稱為“秦”,因為它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土地。
21,四川省(川或蜀)
秦時設蜀郡。寒舍益州部。唐朝設立劍南路,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宋代設立淅川路和下陸,後淅川路和下陸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統稱為“夏川路”或“四川路”,由此得名四川。元朝時,四路合並,設為四川行省。此後,四川省治壹直沿用至今。
以全稱中的“四川”二字為簡稱。
又叫“蜀”,因為轄區西部在古代是蜀地。
22.貴州省(貴州或貴州)
宋代以前有矩州,因當地讀音難以區分“簋”和“矩”而被寫作貴州,元初正式定名為貴州。明設立貴州外交部。明確貴州省。
取全稱中的“貴”字為簡稱。壹說是因為中國有貴山,所以簡稱“貴”。
轄區東北,秦屬黔中郡,唐屬黔中路,故又簡稱“黔”。壹說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23.雲南省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立雲南郡。三國蜀漢時期設立雲南郡。元代設立雲南省。明設立雲南外交部。明確雲南省。
以全稱中的“雲”字為簡稱。
因為行政中心昆明在戰國時期屬於雲南的土地,所以也被簡稱為“雲南”。壹說是因為中國有滇池,所以簡稱“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