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書寫習慣包括認真的書寫態度,正確的書寫方法和姿勢,正確愛護和使用文具,註意衛生。學生壹旦養成這些良好的寫作習慣,將終身受益,形成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
1,態度決定壹切,所以首先要端正態度。有的同學仔細想想也能寫點錯別字,只是懶於動腦貪圖方便,在第壹感覺的基礎上隨便寫了壹個。所以作為老師,壹定不能讓學生滋生這種依賴和馬虎的態度。另外,老師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端正態度,嚴格要求自己。基於這壹點,教師在課堂上板書、批改作業時,壹定要書寫規範的字,不僅要書寫認真、正確,還要規範書寫、運筆,才能真正起到示範作用。
2.註意符號的使用。高壹高二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要求他們註意寫字的姿勢。第二,我們應該註意作業的整潔。所以,所有的孩子手裏都有壹塊橡皮擦。如果他們在作業中出錯,他們會用橡皮擦。這樣,每次交的作業看起來都很工整,但效果不壹定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因為最初的錯誤被抹去了,久而久之,自己犯的錯誤被遺忘了,但正確的並沒有留下更多的印象。結果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如果我們讓孩子保留錯誤的痕跡,在錯誤處使用刪除符號,在邊上加上正確的,這樣兩個鮮明的對比會時刻提醒孩子在以後的作業中註意這個錯誤。這個暗示有很大的力量。保留錯誤的痕跡,就是永遠告別錯誤;留有錯誤痕跡是為了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3.讓學生經常查字典。12級和12級的學生已經開始了寫作訓練。每次讓他們自己寫,總有同學壹個接壹個上來問這個字那個字怎麽寫,不願意求助參考書。但結果是,因為這個詞是現成的,所以學生在頭腦中沒有強化這個詞記憶的過程,所以不會再用。語言文字規範意識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壹個聚沙成塔、聚臂成阿丘的過程,而勤查工具書習慣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授之以漁——寫作教學的正規化
漢字的字形結構有壹定的規則,每個漢字都是由壹些部件按照壹定的組合規則組合而成的。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充分掌握構詞法的規律,運用多種手段,結合漢字的聲、形、義特點,有趣地學習漢字,突出漢字文化。
1,形象理解單詞。
我們的漢字是表意文字,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在識字教學中,要運用字論,根據漢字的構詞規律,從漢字的聲、形、義入手,使字論識字教學生動形象,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漢字,為不寫錯別字打下基礎。(1)根據聲音確定人物。有些字很相似,容易混淆,但我們可以通過聲母和韻母來區分。如“今-淩”,這兩個字容易混淆,但只要記住聲母是“L”,往往可以寫成“淩”,如“淩、淩、惜”;然後剩下的都寫成“今天”,比如“念佛、讀書、貪欲”等等。其他的詞可以用元音來識別,比如“瓢-臼”很像,元音是“ι o”,應該寫成“瓢”,比如“飯、舞、深水”;剩下的只能寫成砂漿,比如火焰,抑郁。(2)根據形狀。漢字中的形聲字是由形聲字和音字組成的,而形聲字和音字多為現存詞。如果老師引導孩子發現形聲字的相關規律,其他字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比如“急”字和“燥”字的區別在於“急”字在“足”字旁邊,人急了往往要跺腳,而“燥”字在“火”字旁邊,當然是讓自己幹。我和我的學生壹起將壹些形狀和它們的含義進行了分類,例如:與編織有關的,與身體有關的,與玉有關的,與時間有關的...這樣,教會學生記憶和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減少錯別字的發生。(3)根據單詞的意思。學生寫錯別字的主要原因是對字的理論不了解,對字(詞)的意思理解錯誤,或者對字體理解錯誤。比如在漢字中,有很多讀“yuán”的字,比如“元、元、元、元”。學生不理解單詞的意思,導致誤用和錯別字。教師應從分析漢字的結構原理入手,用低年級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生動、形象、具體地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2.在歸納法中求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後自學。教師經常在書寫教學中向學生滲透自己的觀察過程和分析字形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千變萬化的漢字,從而找出書寫規律,降低難度,可以大大減少錯別字的發生。(1)“畫多了沒有聯系,畫少了。”比如“余”和“我”這兩個字中間的“三筆”,都經過了三橫,表示“多畫不接”;“李”字是“少畫”。(2)“八,十-三橫。”比如“同、直、真”這些詞,都含有“八”或“十”的部分,都是三橫;單詞“縣”不包含“八”或“十”部分。“氣”字雖有“八”部,但不壹樣,所以是兩個橫字。學生總結出規律後,遇到這類詞就能區分清楚,書寫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