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遭遇和危機的概念
什麽是偶遇?什麽是危機?對比書中理解的意思,百度特意解釋了“遭遇與危機”這幾個字。遭遇:1,遭遇;遭遇(敵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等)。);2.遇到的事情(大多是不幸)。危機基本解讀:1,嚴重危及生存成敗。2、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百科對危機的定義:是危險和機遇並存的時刻,是考驗決策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刻,是人生、群體和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事關生死和利益輸送,如同岔路口。
在《教育人類學》中,博爾諾夫認為:“只有少數重大的具體經歷才能被稱為遭遇,它們侵入人們的生活,突然地並且常常是痛苦地打斷人們的活動,使人們轉向新的方向,並導致生活的重大變化(幹預人們的生活)”。郝老師在《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壹書中,針對博爾諾夫的“遭遇”觀,重點提出了“突”、“痛”、“轉”三個關鍵詞,讓我對“遭遇”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了“遭遇”的發生“毫無防備地突然闖入”,“導致了人生的轉折,人的天平的突變”,正如郝先生所寫:“拋棄舊我,生出新我”,其實讓我豁然開朗的是郝先生對第二個關鍵詞“痛苦”的解釋。他說:“痛苦不是指身體上的痛苦,也不是指精神上的傷害(。這和教育中常說的“教育即覺醒”是壹樣的。如果沒有“內心的覺醒”,就不能稱之為“相遇”,這是與“相遇”壹詞最關鍵的區別。比如我們的學生學習了李鎮西的《教育寫作》這門課程後,有的學生當時很激動,後來又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基本上不影響他們的閱讀和寫作。這就是“偶遇”。相反,學習了李老師的課後,我開始轉變教育思想,重視教育,熱愛學生,堅持讀書寫作,使我的教育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是壹次“偶遇”。再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壹些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從思想、體育鍛煉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轉變教育觀念,不再片面註重成績,而是以健康為基礎。這也是壹次“偶遇”。反之,也是面對教育的壹種“遭遇”。只要不改變人心,不喚醒人的靈魂,就不是“偶遇”。當然,正如郝老師所解釋的,有好的經歷,也有不好的經歷,結果不同,內容形式也不同。可能是壹本書,壹個故事,壹個人,壹件事,壹個視頻,壹部電影,甚至壹句話。只要壹覺醒來,“打破自己原有生活的平衡,使人產生強烈的震動,導致人生的轉折,使自己發生改變。”
關於“危機”,博爾諾夫認為“壹個突然的、大的、令人擔憂的事件,打斷了持續的生命過程”稱為危機。危機和遭遇有相似之處,比如“突然”和“痛苦”。或許兩者都有可能改變人們生活的平衡,產生根本性的改變,震撼心靈,喚醒心靈,激發人們與以前不同的行為,成為壹個新的開始。但與相遇不同,相遇是可以用時間來衡量的,危機可能永遠存在。正如書中所說,“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只要人活著,就隨時可能出現危機。”比如這幾年,總覺得自己見識少。在教育方面,我總是有危機感,缺乏深厚的專業知識,視野開闊,更缺乏教育智慧。危機感促使我不斷努力,有時候會讓我覺得有些浮躁和疲憊,知道自己應該冷靜和淡定,但是危機感總是潛伏在心裏,時刻催促著我。這是從自我感受的角度去理解危機的長期性和持續性,以及遇到的分歧。面對危機,可能會促使積極進取,更加努力,因為危機感而放棄,意誌消沈,甚至“帶來破壞性,威脅人,導致災難”。危機感還會“打破原本健全生活的平衡,打斷人的連續性,使其教育和生活發生突變”(郝曉東《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
二、遭遇與危機教育的啟示與實施
1,喚醒教育,靜待花開
“教育就是覺醒”。覺醒離不開相遇,相遇是無法預設和控制的。它是精神的產物,不像物質的東西,可以從這裏帶到那裏。創造偶遇的條件不壹定會導致偶遇。每個人都是不壹樣的個體,因為成長不壹樣,思想不壹樣,性格不壹樣。面對同樣的遭遇,結果也不壹樣。正如郝曉東老師在《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壹書中寫道:“壹次相遇是否發生,關鍵在於內心深處是否有壹種強烈的觸動,* * *和震撼。讀同壹本書,聽同壹場講座,對有些人來說是壹種體驗,但對有些人來說,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所以很難判斷教育上有沒有偶遇。老師根本控制不了,也預測不了遭遇。他們只能創造盡可能多的條件,努力“喚醒”孩子,讓他們有根本性的改變,比如愛上學習,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讓孩子在陽光下生活和學習。比如遇到疫情,要教育學生多做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關註生命健康。通過了解疫情,讓學生也有了對生命的危機感,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明白了回學校學習的不易,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國家對人民的大愛,喚醒了他們的愛國之心。還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壹些醫務人員和更多參與疫情防控的參與者的事跡,讓學生產生職業尊重感。教育除了“覺醒”,還要“因材施教”。畢竟學生不壹樣,性格也不壹樣。即使不出現也要有耐心,因為不可能在課堂上同時面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生都不會遇到同壹個對象。每個孩子都像不同種類的花,有不同的花期。即使經歷相同的季節和季節,也不會同時開花。他們應該對學生有耐心、自信和愛心,並“等待花開”。
2.感激經歷,改變自己。
工作沒轉到英國中學,每天的教育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不冷不熱。是因為周圍的環境,還是因為迷茫,所以因為工作而工作,有點隨便。調到這所學校後,老師們都很熱情,連代課老師都不落後。他們認真備課聽課,參與教育科研。很少有人上班遲到,尤其是班主任。除了上課認真以外,班級的管理還是比較忙的,紀律、學習、衛生、班級文化、處理事務都處於壹種忙碌的工作狀態,這讓我很震驚,讓我感覺到壓力,有了危機感,開始改變。多花時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多關註課堂和學生。很少和同事聊天,慢慢擰緊大腦開關,跟上新同事新環境的節奏,徹底改變工作態度和狀態。感覺知識面越來越淺,缺乏專業素養。在我猶豫不決,尋找突破口的時候,我幸運的在去年加入了新的網絡事業部。我覺得我找到了壹個地方,壹個方向,壹個可以追隨我的高人。首先,我選擇了李鎮西老師的課程“教育寫作”。通過李老師的講課,對《愛與教育》《教學思維》《修身養性》等壹系列教育類書籍的默讀,再加上讀後感的反思、輸出和練習,我感到更加不足,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我自信我讀了很多,但這不是冰山壹角,尤其是我以前讀過的書。教育類書籍也比較少,對教育教學用處不大。雖然有“開卷有益”的說法,但畢竟人生時間有限。如果妳不有選擇地閱讀,妳在生命的盡頭只會看到有限的數量。如果錯過了很多經典書籍,那該多可惜啊,更別說《在那座山上唱那些歌》了。畢竟進了“教育門”,就要看“教育書”。不提升自己,就不會誤導人家的孩子。思維變了,壹切都變了,思維是人的根本,行為隨著思維而變。看完新網老師推薦的經典作品,我的心沈了下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熱情甚至激情。除了閱讀上的改變,我也改變了教室。我不再遊離於教室之外,而是成為了教室的耕耘者,把教室當成了壹塊田,用心耕耘。我心裏踏實了,教育的快樂也來了。和學生相處更融洽,覺得孩子更可愛。沒有遇到新老師,妳體會不到教育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和孩子在壹起是如此的快樂。也許妳要麽是之前那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要麽像個別老師那樣“整天抱怨,工作太忙,現在學生太差”,有問題只會挑剔抱怨,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遇見壹位新老師是我壹生的幸運。感謝朱永信老師,我們開創了新教育,讓很多老師接觸到新教育,培養自己,逐步提高,徹底改變了教育的方式。
3、危機並存,引導推動。
“人只要活著,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危機。”當然也包括學生,比如疫情爆發,地震等。,感到生活危機;從小學到初中,課程增多,感覺到了學習的危機;通過月考和期末考試,感受到“人在外面,天在後面”的業績危機;“班級有班規,學校有校規”,細致的制度讓部分學生感受到了制度的危機。看似簡單的學生在校學習,其實蘊含著復雜性。老師要及時引導,通過危機引導他們走向積極的壹面,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讓他們善良美好。所以,在這個基礎上,他們要好好學習。讓我想起了“鯰魚效應”的由來: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抓來的沙丁魚,總是沒到岸邊就死了。漁民嘗試了無數種方法讓沙丁魚活著上岸,但都失敗了。後來,他們把鯰魚放進沙丁魚槽。鯰魚天生就會不停的追逐沙丁魚,沙丁魚拼命的遊動,激發了它們內在的活力,從而生存下來。其實這裏說的沙丁魚,是因為危機激發了活力,更好的生存。教育和企業管理是相通的,“鯰魚效應”中存在的危機感也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活力”。
生活不是馬平川,只有快樂和幸福,妳會遇到壹些人和事,而且總有危機感。這樣才能促進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因為遭遇和危機,所以有自卑,因為自卑,所以有超越。這也是教育人類學與自卑和超越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