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李可染生平簡介。

李可染生平簡介。

李可染概述

房間裏的老師李可染(1907.3—1989.438+02)出生於江蘇徐州。原名李永順,曾用名三七。擅長中國畫和美術教育,是中國山水畫大師。解放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職。

中國著名的現代中國畫大師。

李可染自幼學習繪畫,深受潘天壽和林風眠的影響。曾師從齊白石、黃學習繪畫,並在多所美術院校任教。他擅長山水,改寫生活,並將西畫中的濃淡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於博大精深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李可染先生生平簡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出生於江蘇徐州。13歲時在家鄉跟隨先謙史鷙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時考入上海私立藝術專科學校師範系。192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杭州西湖國家畫院,並被錄取為研究生。他師從林風眠和法國著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學習西洋畫。1943被聘為重慶民族藝術學院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1946應徐悲鴻之邀,任國立北平藝專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致力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和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以“有價值的人有勇氣,想要的人有靈魂”和“以最大的技巧打它,以最大的勇氣打它”為座右銘,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柯然先生的山水深邃凝重、博大精深,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推動了民族傳統繪畫的演進和升華。隨著柯然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活躍在畫壇的“李柯然畫派”出現了。他不僅是壹位在繪畫領域耕耘了70多年的大師,而且對藝術觀念的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力早已超越藝術界,受到各方高度評價。

1989 65438+2月5日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82歲。。

李可染先生往事集錦

李可染,1907,江蘇徐州人,本名永順。我的父親是壹個貧窮的農民,逃到了徐州。他最初以捕魚為生,後來成為壹名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父母都不識字。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滿了天籟之音,這個萬籟之音的世界已經滲入了他童年時期敏感的心靈。

小時候,第壹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壹位沿街賣藝乞討的盲人鋼琴家演奏的悲傷鋼琴聲。從那以後,每當他聽到那首長長的、悲傷的曲子時,他都傷心欲絕,幾乎要哭了。他經常偷偷跟著鋼琴家,聽他彈鋼琴,背和弦,直到深夜才回來。11歲的柯然從那時起學習了許多民間曲調,還制作了壹個小胡琴並演奏得很好。

42歲時,李可染畫了壹幅寫實寫意人物畫《歌詠圖》。這幅畫在他的古典人物畫系列中尤為特別。“明月照九洲,幾家歡喜幾家愁。”陪同女孩的盲人鋼琴家顫抖的手指觸碰到了琴弦,這似乎是鋼琴的聲音,不斷地哭泣,極其悲傷。那種真情實感,當畫家揉進他童年時深藏已久的心音。13歲時,小學放暑假,可以在城墻上玩耍。城墻附近有壹座園林建築,名為“快仔亭”,幾位文人長輩正在裏屋作畫。他從城墻的缺口滑下,掉出了窗外觀看。從那以後,我在黎明前的窗外等了好幾天,戀戀不舍。壹位長者見他對繪畫如此著迷,感嘆道:“來世太可怕了!”畫家們把他叫進來看畫,從此他成了老畫家們的“磨墨童子”。壹大早,他就提著小桶去井邊打水磨墨,等待長輩們作畫。回家後,他能夠背誦他所看到的全部風景,這使畫家們感到驚訝,並敦促孩子們拜山水畫家錢為師。原來這裏是集義書畫社的活動場所。

李可染拜師後,錢為這個小徒弟畫了壹幅大山水畫,並寫了幾十行題跋。附詩曰:“童年可作墨,但敏世宜難得。”“妳自己抓的,我卻不好意思飛回去。”錢有壹種預感,那個做墨水的男孩會像大鵬壹樣展開翅膀,而他卻像鸛壹樣倒立著飛。1929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壹年。那壹年,他超越了七年制教育,報考了西湖民族藝術學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制作的巨大人體油畫,他的畫風強烈而大膽,並被有才華的林風眠校長接受。事實上,這是他第壹次拿油筆,這也是同時前來應聘的山東小夥子張曌教給他的。

然而,在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了。他拿起壹根從未拿過的炭棒,準備寫生,卻不知從何下手。他為自己笨拙的繪畫感到羞愧,總是拿著畫板直到教授來教室指導。畫板的壹角寫著壹個“王”字。原來是“武”字的口令暗示,暗示妳畫不好就去死。“十八藝社”時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攝於杭州西湖傅山廟前。左邊是摯友張跳,右邊是李可染,中間是陳偉岑。

李可染陷入困境的兄弟是張條,這個在他臨陣退縮時教他油畫的年輕人。張芊芊五歲,同時考入西湖國立藝專研究部。因為他們都很高,穿著長袍,留著長發;因為都是窮學生,住在壹棟破舊危房裏,月租金最低;也是因為我們形影不離,彼此親近;也因為他們都是進步藝術團體“十八藝社”的最早成員,人們稱他們為“西湖邊的兩兄弟”。

兩兄弟不僅學習努力,而且勤奮刻苦。他們居住的危樓就在壹座尼姑廟的“傅山庵”上方。寺廟裏住著壹位七十多歲的老尼姑。她天不亮就起床背誦經文。每當木魚和熏香的聲音裊裊升起時,兩兄弟就起床晨讀。安排兩個小時的早課,吃早餐,然後去學校。

張曌愛讀西方哲學和文學理論,可以通過閱讀中國的古籍和繪畫史受到影響。在張調的影響下,柯然閱讀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當時柯然和張曌都是學油畫的,西湖國畫院的主導思潮是後印象派。他們曾經在繪畫風格上接受過塞尚和高更的影響,但總覺得仍有不足之處。張調對過去和現在的敏銳思考和評論可以追溯到他年輕時向壹位老師學習中國畫。從不會畫素描和油畫,他在全校都很出名。就這樣,兩兄弟有了自己的綽號:壹個叫“張論”,壹個叫“李術”。

“兩兄弟”作為林風眠校長的私人考官的學生,在李可染考試前曾得到張曌的幫助輔導他的油畫,但他們出人意料地成功了,並被該校錄取。張曌落榜,經多次申訴後被學校錄取。他們互相鼓勵,學習進步很快。

20世紀30年代初,兩人都參加了“十八藝社”的進步藝術活動,引起了當局的註意和防範。壹天,柯然從圖書館回到客廳,門大開著,書、期刊和圖片散落壹地,床上的被子和床墊全都翻了個底朝天。當李可染看到它時,他甚至偷了他的筆記本。張調壹直被關押在陸軍監獄。

可能會導致多次入獄。我第壹時間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然後送了衣服。當柯然最後壹次參觀監獄時,他看到張跳瘦了。然而,張條很樂觀,隔著欄桿小聲說:“別擔心,我每天都和我的獄友擠肩撞臂鍛煉身體,我還向壹名獄友學習俄語……”

柯然向林風眠先生求助,林先生出面做擔保人。張調終於出獄了,但他沒有去學校,而是去了上海。後來,他和田漢都是左翼文學運動的領袖。他再次前往蘇區,擔任蘇聯教育部長,但不幸在左傾路線下被殺害。當Keran得知這壹情況時,這是半個世紀前的悲慘過去。

上世紀80年代,柯然仍然深深懷念著“西湖邊的兄弟”張跳。他說:“在張條同誌的教育下,我對中國社會及其前途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正確的文藝道路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永遠不會忘記。”從65438年到0938年抗戰初期,手握調色盤的李可染在1932年秋被禁止參加武漢“十八藝社”的進步藝術活動,但在林風眠主席的關懷下,他悄然離開西湖,回到了家鄉。九壹八事變激起了愛國青年的熱血。此時,柯然所在的徐州人民教育博物館和他兼任教學的徐州私立藝專成為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心。

李可染在民間教育館創辦抗戰宣傳室;與此同時,創辦了黑綠版畫的《抗日畫報》,將抗戰宣傳室的活動演變成更加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給廣大受眾,在人們心中種下了救亡圖存的火種。

李可染的抗戰海報始於九壹八之後,七七事變之前。從65438年到0938年,是他加入聚集在武漢的文化大軍的轉折點。那壹年,他孤軍奮戰,投身領導和組織抗戰宣傳活動的大潮。直到1942前後,他才重新開始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這位後來享譽海內外的當代山水畫大師,在青年時代就如此熱情地投入到抗戰海報的創作中,大規模無私地畫了65,438+00年。很難準確地統計他完成的壁畫、布面海報和各種形式的海報,至少有200多幅。這對於世界美術史來說,是壹種罕見而特殊的文化現象。由此,我們可以窺見作為壹名愛國藝術家,他胸中有壹顆怎樣溫暖的中國心。

早年間,徐州民間教育館展出的宣傳畫有油畫、水彩畫、水墨畫、炭畫等...各種工具、形式、主題和類別。引人註目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九壹八日本侵華史》,以歷史照片和圖片為主線,配以漫畫和海報,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和罪行。

“八·壹三”後,徐州民俗教育館以其固定的抗戰宣傳室為活動中心,演變為“抗戰文學宣傳隊”和“抗戰宣傳畫巡回展覽”兩個新的分館。李可染發起、組織和領導徐州私立藝術學院的學生,並邀請藝術界、戲劇界和音樂界的朋友加入街頭。當時全國上下都沸騰著抗日救國的洪流。

抗戰海報激發了青年李可染的創作活力。他構思敏銳,下筆大膽迅速。他自己創作手稿,與此同時,7名學生緊跟其後繪畫和撰寫藝術標題。就這樣,數百張繪在大幅白竹布上的海報完成了,青年學生們舉行了遊行,並配合抗戰文藝宣傳隊在城鄉巡回演出。兩匹馬:壹匹載歌載舞,表演街頭戲劇,另壹匹在附近場地舉辦抗戰宣傳展。文藝宣傳隊演出到哪裏,巡回展覽就出現到哪裏,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它在鎮上引起轟動並吸引了大量遊客,並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成為喚起人們內心和齊心抗戰的響亮號角。

這種自發自制的宣傳活動壹直持續到1937七七事變。當時軍事重地徐州已經是硝煙彌漫,南北道路被切斷。可染尋求機會,長期從事抗戰宣傳,繞過Xi安,轉戰武漢。

在從武漢到長沙、桂林和重慶的路上,藝術往往是先鋒,而戴乃叠是最得心應手的畫家之壹。城市和農村的墻上出現了海報,然後街頭出現了戲劇表演隊和歌唱隊。譴責日本侵略者破壞和平家園,呼籲將棉衣送往前線,呼籲援助饑寒交迫的難民同胞,反對妥協、投降、順從人民和漢奸,歌頌抗日英雄成為海報的主題。其中壹條是“敵人被打得很慘!李可染筆下的鬼兵成為戰敗日軍的典型形象。許多偽裝成鬼兵的街頭戲劇團隊都不約而同地以這幅畫中的形象為藍本,其鮮明的造型特色和巨大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1950年,李可染與恩師齊白石在北京齊宅合影。

1947年,在徐悲鴻先生的推薦下,李可染終於有幸拜師齊白石。

齊白石是現代寫意花鳥的集大成者,也是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但在當時,他的創新思想屢遭保守勢力的反對,走上了孤獨的道路。他第壹次看到可染的寫意畫時,就欣賞並欽佩它們。後來,他多次為可染畫作題跋,並高度評價可染的創作精神。白石老人曾為李的《耙草停牛》題詞。老人寫道:“在嘉健工作後能成功成為大師是值得的。”可染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它不僅勤奮,而且深入思考。

李可染在奇石身邊度過了65,438+00年,每天為老人磨墨整理紙張,由老師作畫。他從不畫白石老人的花,但他認真研究齊石的繪畫態度、運筆方法、絕妙構思和大膽獨創的精神。

齊白石和曾贈可以染壹個設計巧妙的印章“樹下的男孩”,即樹下的壹個人。白石老人賜印時,告訴可汗兩句老話:“李無冠,不收。”印章取其“無需全冠”之意,把清正廉潔的生活作為做人的本質。

1957年可蘭白氏訪德期間,97歲高齡的白石突然去世。可蘭白克沒能及時趕回參加葬禮,沒能和他建立弟子情誼,成了他壹生的遺憾。

李可染拜齊白石為師,還向黃洪斌求教。

他第壹次向黃求教時,帶了大約20幅自己的作品。黃氏看到《鐘馗》這幅氣質厚重、筆墨渾厚的水墨畫時非常興奮,當即想把自己的元代至寶《鐘馗鬼圖》交給他染。可染是因為禮太厚,不接受貢品。老師和學生壹見鐘情。

黃擅長畫史和鑒賞。在他對藝術風格的評價中,重要的藝術標準是“純粹的內在美”,反對輕浮和浮華。70歲以後,黃在山水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最終形成了他無與倫比的繪畫風格。這促進了以“厚重”為核心的可染美學的快速形成。

1954年,李可染去江南寫生。那壹次,他去了黃石家,待了六七天。黃石用裝在墻上的小滑輪把自己的藏畫壹幅幅掛起來,壹幅幅評論,看了兩天。可以看出,黃師傅因眼睛患有白內障,戴著墨鏡,仍然在摸索繪畫,每天檢查山水畫並將其堆積起來。壹天傍晚,黃師父在燈下壹口氣鉤住了七八張山水車槨,戴聽了感慨萬千,感嘆道:“前輩老師的勤奮,真是我們晚輩望塵莫及的。"

黃氏在繪畫上的勤奮與齊氏不相上下,黃氏對可染性的喜愛也與齊氏不相上下。這壹次在黃石身邊,黃石選擇了壹幅當天的畫,每天都送給他。可以染臨走前道別,也可以染黃氏親自送的。長途跋涉後,還以自書對聯的方式作為紀念品贈送。誰知這其實是黃師傅教的最後壹課。次年,黃氏去世。

奇怪而危險的蜀道、江城的晨霧、嘉定的樂山大佛、夕陽下的重慶山城和萬縣的杜喬橋是李可染在1956中最關鍵的長途寫生的關鍵景觀。這個小品歷時8個月,春天從北京出發,冬天返回。

柯然在山城生活了很長時間,在重慶有很多藝術圈的朋友。只要妳打個招呼,沿途就會有四川省的熱情接待。不過,既然妳是誠心寫生,最重要的是專心致誌,避免社交分散時間,盡量不打擾朋友,以免幹擾他們的工作計劃。這次旅行,和研究生黃潤華壹起,總是步行而不是汽車,沿途畫畫。去河邊旅行,睡在木船的甲板上;在去山路的旅途中,我擠進了騾馬店和客棧。食宿很簡單,旅途非常艱苦。雖然素描和繪畫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也有空跑、沒風景的情況,但每天專註於壹件事可以收獲很多。

壹天,畫完素描後,年近半百的李可染和20多歲的黃潤華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只好在路邊的席棚客棧過夜。王先生失眠了,他終於睡著了。壹陣鑼鼓敲得越來越響,他的睡意壹下子把他趕跑了。鑼鼓聲驚天動地,年輕的黃潤華再也忍不住了。想到後半夜辛苦,天亮前還要起床作畫,王先生同意給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打電話。著名版畫家吳凡半夜接走了兩位師生。多麽非凡的招待會啊!當時,柯然先生在重慶國立藝術學院任教,年輕的吳凡還是壹名學生。他知道染匠是個有素質的人,於是溫和地責備了老師。他應該在很久以前就通知他去四川的行程,以避免鑼鼓喧天的痛苦。之後,染匠每次見到吳凡,總會提起四川鑼鼓的威力,自嘲壹番。

然而,這樣的鞍馬疲勞並不影響李可染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後半生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畫創新探索中,他在祖國各地創作了10幅寫生作品,踐行著他“走進生活、走進祖國壯麗山河”的創作信條。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會觀察和探索晝夜變化的自然風光奇觀,並完成數百幅風景寫生。以此為標誌,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意境獨樹壹幟,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1984中,戴題寫了“以明心觀道”作為自己美學思想的總結和追求。“望道清”借用了六朝山水畫家宗炳的壹句話,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宗炳壹生“30多年來住在山裏,喝在山谷裏”。他熱愛山川河流,喜歡遠遊。當他回來時,他把他所看到的畫在墻上,然後躺下來遊泳,這被稱為“以清晰的頭腦觀察道”。他稱贊自己的美麗和快樂,說:“彈鋼琴使所有的山都響。”

李可染用這四個字概括了他70年藝術追求和啟蒙的真諦。他以現代視角剖析了東方文化的淵源,展現了中國畫的跨世紀圖景,升華了對山水畫與自然聲音和現代人生活關系的美學思考。

李可染對現代山水藝術價值的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促成了他的壹系列新山水作品的誕生:《山之歌》、《夏山下的美食》、《千峰上的杜鵑在叫》、《林中鳥競歸》、《雨後瀑布》、《重山茂林雲中的家》和《郁郁蔥蔥的樹中的人》,這些作品生動而豐富多彩。

晚年自創“密林煙樹法”,使墨塊和強逆光山水變化狂放。茂林,日落,瀑布,鳥,烏鴉,自然萬象...悠閑地在郁郁蔥蔥的煙霧中,該結構成為壹個無限綠色聲音的泥濘世界。

明心觀道,大道圓順,運化壹體,萬籟俱響,是李可染大師壹生追尋的真正境界。

繪畫故事

《萬山紅遍》:2007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中國近現代繪畫拍賣會上,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以3504萬港元的高價成交,打破了該畫家作品最高成交價的世界紀錄。

李可染在1962至1964年間,與毛澤東的《沁園春?在長沙,“萬山紅遍林盡染”的名句造就了七幅畫卷。每幅作品的大小、構圖和景觀都不同,但基本圖案是相同的。其中《萬山紅遍》高131厘米,寬84厘米,是該系列作品中畫幅較大的壹幅,極具收藏價值。這幅畫獨樹壹幟,扣人心弦,充分體現了李可染山水畫的藝術精髓,實在難得。

1949新中國成立後,舉國歡騰,人民對新生活充滿期待。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的詩歌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因此以毛澤東詩歌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數不勝數,“萬山紅辨”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名句之壹。當時許多畫家畫秋葉,被藝術史家稱為“紅色風景”,“紅色”也被賦予了紅色政權統治中國時的政治含義和時代特征。

這幅畫構圖豐富,像壹座巨大的紀念碑,並且使用了大量故宮的朱砂。它是紅色的,在沈默中蘊含著無限的喜悅。為了突出“紅”字,作者使用了大量密集的朱砂點,使畫面效果特別強烈,具有非凡的視覺魅力,並以強烈的墨色為底形成冷暖對比,層次豐富;森林中的白墻、山上的瀑布和山腳下流淌的泉水氣勢磅礴地相互映襯,成為畫面的亮色,而前景中的溪流則為莊嚴壯觀的畫面增添了動感。

印章印刷

有價值的勇氣——這是1954年外出寫生時使用的印刷語言。為了鼓勵自己,1986年,我在《石牛堂》中寫了壹本書。“大膽”的人敢於突破傳統的刻板印象。

欲望的靈魂——這枚印章是我1954年外出寫作之前刻的。1986年4月,冰陰染石牛堂。“給有價值的人以勇氣”和“給渴望的人以靈魂”是我打字前刻的兩枚印章。“大膽”的人是那些敢於突破傳統俗套和“靈魂”,創造具有時代精神的意境的人。

壹部祖國山河傳——祖國的山河壯美,要精心描繪。1986年,冰隱在四月寫了壹本書,《我的風景》出版了。

《三千廢畫》——1986年自勵印刷語言,冰印可染石牛堂,怕畫不好沒用。只要妳用心畫,畫壞了也沒關系。我有壹枚名為“三千幅畫報廢”的郵票,鼓勵自己不要害怕畫作損壞。因為怕畫不好,所以墨守成規,不敢突破,總是在自己的老圈子裏打轉。這是壹種惰性的表現,很難取得進展。(李可染自我解讀)

“牛”——魯迅的聯名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激勵著我們。因此,我開始畫牛,並將我的工作室命名為正常的牛廳。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1981年魯迅誕辰壹百周年。

上世紀50年代,我數次外出寫生,背著學生的繪畫工具,每天行程數萬裏。努力創作出具有現實生活氣息、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風貌的新山水畫。現在,不知不覺已經70多了。我總結了壹下,刻了個戳“70年前,知音與無知”,意思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道理之深,我所學微不足道。總結我自己,活了70年,深感無知。我應該從“零”開始學習。(李可染自我解讀)

《登峰造極無坦途》(周恩聰著)——這本七十文的印本贈給恩聰,1978年可染。

其他作品包括:《難能可貴的勇氣》、《2和3》、《渴望的靈魂》、《2》、《言語不驚人》等。

繪畫話語與主要作品

相當關鍵-垂直軸和彩色書,67×37厘米。

四十年代,當李可染轉向中國畫時,他的人物畫表現出更加成熟的個人風格,這充分體現了他藝術個性中的瀟灑氣質。這種風格壹直保持到晚年,並在他的藝術審美表現中與山水畫的蓬勃審美情趣成為對立統壹的重要補充因素。

題記:“我在問秋訊,壹葉落中庭。”

郭沫若題:“梧桐為秋之靈,清爽二字為佳。”

《萬山紅邊》-1962畫框及彩紙,69×45cm。

用朱砂繪制了壹幅充滿詩意的萬山紅遍圖,此圖為開篇之作,作於1962。在接下來的兩年裏,有了更多的作品。目前已知的“朱砂山水”作品只有五幅,藏於民間和藝術機構。從藝術上講,這種別開生面的山水創作是李可染從“寫山水”到“造山水”的創新,精彩紛呈,感人至深。

題詞:“山盡紅,林盡染。”

李青景區地圖-1977,152×128cm

江山如鏡,兩巖之景,江山之舟皆成雙。參差不齊的level的房屋、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奇形怪狀且千變萬化的山峰似乎被刻意安排在河的兩岸,供任何人觀賞。畫家以宏大的布局,將漓江最驚艷的景色鋪展在銀幕上。在筆墨方面,畫家避免了空洞而描繪了具體,提高了視覺的可見度以強調這裏空氣的清澈。線條端莊沈穩,墨色飽滿飽滿,使美麗的漓江穩而不浮,非常吸引人。

《孺子牛圖》(1983水墨畫片:白發男學生石牛堂,李,68× 11 cm可染印章)。

“牛也有無窮的力量,它們低頭順從而不逞強。終身疲勞,做事不居功。純粹而溫柔,時而堅強而倔強,穩步前行,不踩空,形容樸實無華,氣勢恢宏。我欽佩它的性質,喜愛它的形狀,所以我寫它百看不厭。”

松下瀑布圖(1943):李,可染,79.9×47cm。

《洗桐圖》(1944,彩色水墨鏡頭紙本:三七,可染無斑,65.5×37.2厘米)

《布朗下的老人》(1945 94.4×43.5cm)

《午後睡意圖》(1948水墨畫鏡片印刷:可染,無法解釋,唐駿71.3×34.3厘米)

梅花中的男人(1961年鏡面居中彩色打印紙,70×45厘米)

魯迅故裏紹興市(1962):李可染62.3×44.6cm

邊(二)(1964 136×84cm)

昆侖山色(1965):紙墨立軸印設色:可染、多愁善感、山水如畫67×45cm)

陽朔(1972水墨彩色鏡頭紙印:可染69×95cm)

山頂平臺(1974)(紙墨色鏡片印章:可染,李51.3×38.7cm)

《井岡山》(1976紙印墨色鏡片:李,可染129×81cm)

《雨中漓江》(1977紙本水墨設色:李可染山水71.2×48.7cm)

《李青帆影圖》(1979豎軸彩紙,60×96厘米)

牧童短笛圖(1980縱軸,彩色本,69×45cm)

潑墨山水(1981年紙本水墨鏡頭印章:可染、日新、李68.7×45.9cm)

《牧童歸夕陽紅》(1984水墨畫片:李、易染、孺子牛、李霞歪冠、陳去69×58.5cm)。

煙霧河上的日落(1987 68.5×103厘米)

百根彈簧(1987 109.6×60.2厘米)

密林煙樹(1988水墨畫鏡頭:李、可染、陳76.5×50cm)

草地放牧(1988 77.5×102.5厘米)

“雨突然放晴”(1988)等。

李可染先生的藝術散文

與藝術相比,生活是基礎。要想做好任何事情,必須先打好基礎。為什麽有些人的山水畫是公式化的?主要是脫離生活,脫離現實,沒有感情。想當然地畫畫,畫畫必然會形成固定的公式。

我告訴妳壹個好畫的五字口訣,好記:氣、寒(含)、北(筆)、風(豐)和大。

“氣”是指魅力。壹幅畫的魅力是最重要的,它是統帥和靈魂。“六法”中第壹條也是最重要的壹條就是講生動的魅力。

“包容”是指寓意,畫面的寓意很重要。壹幅好畫給人深刻的思想和無盡的回味,它應該像鐘聲壹樣有回聲,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壹篇好文章不能緊張,壹幅好畫也不能緊張。它需要深度,不是簡單的外表,而是壹種無盡的暗示感。

“筆”指筆墨,是創作的手段和方法。任何好的作品、好的構思、好的意境都需要用好的筆墨來表達,這是基本功的壹部分。

“豐”是豐富的意思,有些人繪畫輕率,這不好。畫家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觀眾負責。為了給人們以精神享受、教育和發人深省,並使人們久久忘返,必須有豐富而“耐用”的圖片。黃的《積墨法》就有這種感覺。濃縮不壹定復雜。簡單的筆觸也可以實現豐富的效果,但這並不容易。藝術不可能追求豐富性,片面強調洗練簡單、邋遢。對於初學者來說尤其如此,寫幾千筆並不太復雜。

“大”是指“大氣”,有些人是帶著“大氣”的感覺作畫的。有些人畫畫,讓人覺得生硬小氣。這是由畫家的修養、性格等因素決定的。要做到“大氣”並不容易。範寬的作品歷史罕見,大氣大氣,是中國畫的優良傳統。這五個字很容易記住,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五字公式”只有在有生活基礎、多方面的修養和長時間的刻苦學習和練習的情況下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