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是佛教修行方法之壹,意思是去除壹切雜念,使心靈平靜。如何專註力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先天的能力,也就是“命定”,壹種是後天努力而增加的專註力,也就是“後來定”。前者靠德行積累,後者靠修行。《十住內觀沙·卷·Xi》中說“除了四靜心(四靜念)和八解脫之外,沙門是壹切;又說三解(無漏、無相、無願)和三昧(知、無覺、無覺、無覺)稱為三昧。”在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中,對三昧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
梵文三摩地,原名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翻譯妳的話,接受它們,理順它們,正直地行動,休息妳的頭腦。心固定在壹個地方不動,所以是固定的。受制於觀察到的方法,就說受制於。自性的暴力,自性的歌,自性的分散,因此,說自性是固定的。正心之行,使其合於法,故謂正心為事。不要再擔心邊緣,凝聚妳的心靈,妳就可以不再擔心內心。智慧之五曰:‘善心不住壹處,名曰三昧。’
在同壹天的第28天,他說,“所有的冥想也叫做三摩地。”
當日我說:‘諸行相合,皆謂三昧。’
同二十三曰:‘壹切禪定禪定,名為薩摩提,秦言正於其心。是因為心總是從世間無始地歪,到了對的地方就直了,比如蛇的時候,進了竹筒就是直的。“在觀察了第二種觀點之後,我說,‘那些被稱為沙門的人將被拉直。’俗話說得好,‘善心不可居壹處,故名三昧’。《大乘》第十三章說:‘定者以身命名,心住有緣,故以散動命名。說無明者為外語,此名為正定。"
同二說,‘法以心為基,亂以邪為分,故稱三昧。’同九曰:‘身心寧靜,脫離邪亂,故稱三昧。’
當天我說,‘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再活在混沌中,妳的目的就固定了。辨是非,身無聲,自性不動,故名。“新名三摩地翻譯過來就是“設定或接受”和“持同念”。我也說過,我現在活的很開心。被決定和被接受。它的意思和以前壹樣。平等守心,所以說平等。諸佛菩薩入眾生平等相護,故謂之等。也是利他的。也是決定了中法幸福,所以說法國活的幸福。也受名字不同的影響。
唯知論說:‘專註於所見是天性,智慧是事業。’探玄寂三記:‘三摩地,此雲等於持,留沈浮,故定於智慧等,故名。心不可分,故居壹處,故持名。“法華宣贊說,‘梵天雲三昧,此雲正候。與心平等,去邊界是必然,無知之人也是錯誤的。“玄英在音義上說:‘三昧,或說三昧,或說三昧,或說三昧是錯的。據說是三個地方,這個翻譯在等。等者正,持其心,持其功。或雲定,即住於壹境,遠離壹切邪亂。“菩薩說,‘梵天、三摩地、唐雲等。入有情界者,平等受護其念。"
有兩種念誦三昧:
壹、壹心觀佛愛人,或壹心觀法身實相(兩者都是觀想念佛),或壹心喚佛名(念佛)修法,稱為念佛三昧。是因為念佛的三昧。
第二,這個原因,有三個原因,比如禪定,或者佛身在前,或者法身在實。它叫做三摩地。是念佛的三昧。
佛教三昧因修行而名為‘修’,因三昧而名為‘發’。觀《無量壽經》說:‘妳要在妳的外表上讀三昧。’又曰:‘見此者,見十方諸佛。以見諸佛,故名三昧。“第七部念佛經上說,‘念佛就是掌握壹切法,所以不是聽不聽的問題,而是兩次感受的問題。’第七智慧理論說:‘念誦三昧能除諸煩惱,除往生罪。’
定
(梵天三摩地,巴三摩地,藏錫%-n%e-h!dsin)
指的是冥想的境界。是修行者的心定在壹個地方,不散的壹種狀態。
還有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意譯就是決心,平等持有,接納,直截了當的決心,用正確的心做事,操心的心等等。三昧就是心定在壹個地方,所以叫定;遠離沈浮,同時保持平等心,所以叫平等持;被觀察到的規律所影響,叫做被影響;調整散亂的心,使之直立,故稱直;義行使其合於法,故稱義行;勿憂緣而凝心,故談而凝心。
這種專註於壹心壹意的對象的精神作用,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精神專註的先天能力(生來如此),另壹種是由於後天的努力而增加的專註(生來如此)。前者是前世因緣的結果,後者是修行得到的。當心達到三摩地的狀態時,就發展出正智慧,然後就與被觀察的環境和諧壹致,就清楚地認識和體悟到了真理,甚至直接感知到了神聖的環境。這叫三摩地的發展,或者叫發展。可見三昧是開悟的必經階段(右視圖)。
但是,對於這個三昧有不同的看法。所有的家族都把它視為十大土地法之壹,而只有知道它的人才被列為其他五種境界之壹。這兩種情況都是把它當做心的壹個地方,認為心被這個心所托著,所以它可以住在壹個地方。然經部以為心轉壹處接壹處,名三摩地;實相學說認為,沙門和心沒有什麽不同,就是兩者都不允許有另壹個心。
在舊譯經典中,三昧(三摩地、三摩地、等持)、三摩地(等抵、正定)、三摩地(等引、勝定)常被混淆,譯為三摩地。其實唯壹的三摩地就是三摩地。有報道說,三昧是有意的,是分散的,三昧和三摩是有意的,無意的,是不分散的。
術語三摩地不是佛教中固有的術語。在佛教興起的時代已經在印度廣泛使用。瑜伽派將其視為壹種解脫方式,被置於瑜伽八大分支之首。後來佛教也采用了這種語言,並將其納入佛教體系。三摩地、解脫、禪、三摩地這幾個詞都是指壹個人的心轉到另壹個人身上的狀態,只是含義略有不同。《論十居琵琶沙》卷十壹(大正26.82c):
禪,四禪。固定,四個無色固定,四個無限心等。都是固定命名的。那些被解放的,八個被解放。三昧,除了解脫禪,我將被稱為三昧。有人說三解,即覺知、正念、無念、無念,名為沙門。有人說小三昧大,所以諸佛菩薩都會取名三昧。"
除了以上,《大智慧論》卷二十八還說三昧有兩種:(1)視聽法中的三昧,即空三昧、不甘三昧、無為三昧;(2)摩訶推導法中的三昧,是指有覺、無覺、無覺的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有空三昧、無相、無相、無三昧等等。基於以上兩種理論,狹義的三昧指的是空性的三昧,廣義的三昧指的是四禪等定義。
在原始佛教中,阿含經等經典中所說的三摩地,壹般是三摩地,如四禪八定、空無欲、覺觀等。大乘經典中的三昧更是數不勝數,如Hokkekyo,華嚴經老譯,華嚴三昧老譯,大坊大藏經,第十五版三昧,朝日明三昧經第十壹版,大品般若經第十八三昧等。以三昧為主要內容的三昧經有很多,如周帆三昧經、銀輝三昧經、自誓三昧經、佛印三昧經、念佛三昧經、金剛三昧經等。
此外,天臺宗還有四種三昧修行。根據《摩訶知觀》卷二(壹),三摩地修行有四種:正坐、正走、半走半坐、不走不坐。修四種三昧的道場叫四三昧院。
◎附件:歐陽漸對智納內院(三昧)的解釋
禪宗重要的是放棄,學佛之前壹定要願意死。願意死的人:決定去就行了。故三返謂生,八念修於死。若不如,任二六度為所欲為,為所欲為,僧有十二分,以舌辯,知所見而留於世間。然後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星星之火會燎原。如果不如,安能也很難做到苦行,也很難有大成就。舍命餵虎,割肉稱鷹,尋法斷臂,求傳法悟道。為了取悅大眾,我是壹個紳士。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將是壹個人,上上下下,世界上沒有危險和魔法的困難。路徑雖獨,風雲可通。如果是這樣,那何炅就不證明了。畢竟壹程是空,涅槃是智,可以有興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基礎是奇諾莫托,水源和吳燦。既然種植是基本,禪就可以談了。
三十七菩提分為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只學知識智慧涅槃是四個三昧。如果說打坐的話,幾千億人都會去實踐。
菩提分三摩地:菩提是宗派,總難。方便評分的有三十七件。都說四念、四慎、四願足,是解脫的初修。說五根五力,分東西做選擇。都說七分見道,分物。說“八正”是修僧的事。菩提若可分菩提,其根基在四念。如果把這四樣東西推到極致,那麽如來就來了。這沒有任何意義。
龍樹也說:三十七菩提指向涅槃之城,其根在四念。《涅槃》也說:我說梵語是三十七助道之法。留三十七品,不能取三果,不能證菩提,不能見佛性。集三十七品,入涅槃。我總是快樂和幹凈的。
四念:身不凈,苦是苦,心無常,法不自足。蓋生死,我甚喜清凈,無常苦,我不清凈。佛法無漏,即無常苦,不清凈,但常樂清凈。小乘在不純五相,種子自性,但比九念更詳。小乘患壹切漏,無漏無慮。雖是無常,但不致悲苦惱,離不開三昧十六聖。小乘的心是不放心的,但現在遠離疾病就不快樂,生死都是虛幻,不停止就不可能真實。小乘法的方法是知心,不是知神知我,而是心顛倒了,顛倒了,為什麽不在別人身上開導我。小乘四念,性有* * *有緣,詳於千難品。小乘四念處有三界,其三十七品皆在初禪,二禪前除樂,中除樂與行,無色除樂與行,上除七覺有八分,欲界亦是如此。這個觀點也沒錯。
摩訶衍的身體觀者:作為壹個上廁所的人,他知道如何駕馭壹頭牛,但他的身體不穩定,不可預測,得不到,也不覺得自己無知。比如菩薩的觀點,他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不是他的身體,不舒服,但是他的身體是空的,是假命生的,他的身體是假的,他的事業是屬於他的,他的身體按照他的命運來來去去。
摩訶衍的觀眾:觀中沒有觀眾的來來往往,而出世的妄想屬於第壹因緣,不屬於第三世界。觀眾知道觀眾分三部分,即生而無相,即生而無相,即生而無相,正因如此,所以生而無相。
摩訶衍心觀者:見內三相不實,不在三界,不在內外中間,假緣合,外緣思內,強名為心。得不到相,離不開相。沒有活著,也沒有活著。三際和中國之間沒有統壹或分離,也沒有沒有我的無常或現實。性不存在也不消亡,是靜態的,客與塵是有名的。智者的生死觀不是真實的,也不是骯臟的,而是清凈而不塵垢的。
摩訶衍發觀者:佛法不在內外中間,不在三界,無實無主,不可聚。沒有合,沒有散,沒有幻,沒有汙,沒有壹切理,心是空的,法不是異緣,是空的。空理無相,無相理無願,無願理不見生滅法。菩薩的這種觀點,在妳沒有出生就進門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更有大乘觀。《乾子大般若經》:四念處有兩層意思,最初的意思是般若。對於有兩層意思的人來說,身心這個概念就是純義的邊緣。今天因為我的不潔之死,我獲得了壹個清凈的法德,眾生皆樂見其身。妳看看妳自己,可以清理兩行。壹個是無常,壹個是不變。畢竟觀察壹切眾生,成就了諸佛的法身,才能與法身平起平坐。觀人之所思,眾生苦則悲,樂則悲,不樂則棄。觀心思處,觀心自性菩提不忘,正念不亂,如自性,眾生同。心若空,眾生亦生。自心平等,眾生平等。觀其法而思之,不俗,不必見之,須行中見之,不必失之。
三摩地:俗話說,菩薩有誌於無事攝心,名曰空三摩地。以寂攝心,有趣,名不三摩地。以苦無常為相捕捉心趣,名不甘三昧。聽到消息,總會看著空空的門。菩薩的智慧永遠看不到什麽,來了就永遠看不到智慧和平等。另壹個無相是空的,沒有實相,原來壹切法無相,壹切行無所為無希望。
俗話說,按照這三門課,妳就能學到優於善的壹切方法,妳應該從這三門課學到的方法是無法成長的。如果妳能學會三解,妳也能學會真理,比如三科、四諦、六波羅蜜、無量法門。有了三摩地,我總是帶著所有的苗山法。龍樹也說:唯有佛能以智慧達諸法實相,菩薩能以三昧門得實相智慧。三昧是真法,四念方便。行者從37品到涅槃城,從薩摩薩到涅槃門。
丈夫若非天生忍耐,必先順從忍耐,但無所害,趨勢自然。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也,會引五度。三昧是般若,但必須以三十七品為導。三十七品也是般若,對禪定會有幫助。
龍樹有雲:入三昧有二觀。壹個能理解概念,壹個能看到現實。真正的觀者是三十七品。現實中很少見到,但第二點很容易理解。要想分神,就要循著上界、四梵、八背、八勝、九決、十地諸境的禪定,像禦馬壹樣試心,壹波三折,然後入陣。在理解概念上,心軟,容易得到真實的看法。使用實景可以進入三涅槃門。
壹個是空的,法的觀點是空的,沒有作者也沒有接收者。
兩者無相,無實法,但有相,男女得不到相。
他們誰也不做什麽,不知道也不知道。
(略)非獨生子,則不獨功,三昧如王,惠如臣,則能行。空中有兩行,說空中沒有我。無相,四行,皆妙別離。無是十行,無常苦,因緣生道,隨跡正。是因為三門未至四禪中道三無色無漏,還是因為無漏。當妳處於欲望的境界時,妳可以使妳的行為無色。如果摩訶發展了三摩地,那就不壹樣了。小空間使人生慢,無相之學消虛相。在沒有戲曲理論的情況下復活,學問無門,養不起三份事業,不求三界活。三昧是壹種方法,有三種因緣論。法名空,空氣不拍照,即時空無圖。無相不成事,無相變不成事。暫時進不了城,也不用兩扇門就能直達辦公室。通路更被其他門堵住了。壹個小小的空無壹物的空間裏有五個聚集體,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壹種方法是邊數用盡,它們之間沒有關系。
大與諸法實相相關,故三昧觀天下,即涅槃。佛陀壹次說壹件或三件事。都說空即是無性,無性即是空,空即是滅。愛無所言,法無常苦,因緣而生,當妳看到自己厭倦了愛,就會入道。愛看別人的說無相,男女無緣無故斷愛,異相無緣無故斷觀。菩薩什麽都學了,所以說三件事。
關於瑜伽的理論:練瑜伽離不開三昧。有兩位教授贊,菩薩重在定位。看電影只看內心,正念消除。觀察只是關於自我思考。如果妳活在心裏,妳知道妳拿的東西不在那裏,妳可以拿兩次,但是摸了之後妳什麽也得不到。義欲除之為空門,取之為無門,能取之為無門。既然“別離瑜伽”不準來,那三摩地的修行就從“般若”說起。
大乘經的莊嚴論也說了佛法的五蘊,如相論的介紹。
金剛三昧,最後壹個是三昧。讀書是開始,金剛是結束,三昧是全部。夫惡生於七識,除非三昧,否則無法消除。四個迷茫對應,不知道住在哪裏,不記得做什麽,日思夜想,七感。唯壹的專家說:金剛路之後,種子完全種下,兩個障礙都破了。到目前為止,它是圓的。
魏徵的家人說,“生活在和平中就像五樣東西的幻覺。知道了現實,就可以修煉金剛頂了。若住此鼎,除如來外,壹切三昧工具皆可住,但諸界無,證菩薩正而超然。”涅槃專家說:修大涅槃,得三摩地。比如金剛,極其堅固,它策劃的壹切都是破碎的,但金剛卻完好無損。無常無實,壹切法皆破。雖然做了六次,但是沒有眾生。比如金剛是寶物中的極品,很難被淹沒。所有三摩地都知道歸屬。比如凈見無物的金剛,出現就死,比如坐在四道看眾生來坐。比如破壞煩惱的金剛,永遠不會認為我能破結。比如金剛,壹念間成了無量佛,沙界迷茫。現在壹個顏色不止壹個,壹個聲音就是解決方案。如果是,就學窮學三,就來滅七覺。知道金剛乘是窮源,是窮源研究委員會的偉大決定。有了這個三摩地,才有可能親近佛,有可能追隨利益,有可能平凡。但知道空門方便修,不壹定能證明真相。
沒有《論金剛》:畫壹個金剛形,開頭寬,中間窄,這就是般若。中間窄的,叫純心。始後富者,謂之信地,如來地。《般若波羅蜜多經》:剛開始學的時候,用般若波羅蜜多破雲,空空如也。當妳進入寂靜階段後,妳會活出六種情緒。妳也讀了寂知萬物空,睿智如金剛。妳說不出到底有沒有,話也斷了。起初,它像壹個金剛壹樣狹窄。我深入禪宗,我用般若打破了禪與禪的關系。去了兩七個地方,智慧如金剛壹般寬廣。初中以後,三人都在搞破壞,學所有的規律,什麽都不學,除了發所有的,什麽都不學,什麽都不想,這樣才能夠破。程說:只有金剛法界是空的。般若波羅蜜多說:金剛三昧只是實相。用壹個現實,當妳遇到法律,妳就會被毀滅。也要修三昧。
壹行三昧,菩提不智,煩惱不惑,但同。四大真理不是被真理證明的,不是被智慧證明的,而是被平等證明的。首義空,壹相不為相。塵沙的世界,現在是和平的,壹種顏色,壹種香味。無非是中道,不會遇到壹法,也不會遠離壹法。這裏有疑問。金剛三昧滅壹切,壹行三昧包含於壹切。不是正好相反嗎?怎麽能互補呢?但是,毫無疑問,沒有思想。說沒有想法,就是把所有的規律都去掉,也就是沒有想法,所有的規律都沒有備份。但是,能想而不想,能堅持而不思考,瀑布就會不停的轉,不順著就破壞容納,就沒有障礙了。
在這裏,我再壹次懷疑:四念被定義為無常苦無空,而壹念則永遠快樂著我的網。難道不是相反又怎麽能互補呢?當然,這也是事實。漏實有無常,無苦我空,無漏我常樂。壹個現實是很無常的,非凡的,無常的。解脫對治理很重要,般若實相很無常,法身壹切都是不變的。壹時之間,三德對立,不互補。據說壹行三昧也被。
龍樹又有雲:大乘定為近門,大乘閉於智。蓋巖的修改不能固定在上面。有數息觀和不純觀的人,壹開始修行。佛教經常被教導,佛教的弟子沙日富也效仿。龍樹有言:是二將,也是真心的甘露。沒有“六教授的學習結論”,做人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