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悠久。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活動,形成了文學輔導、圖書閱讀、有線廣播、粵劇表演、曲藝巡遊等多元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創作熱潮,創作了壹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出版和展覽。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除了梅外,傳統泥塑展也在解放路、姜妍路、海港大道和江心島展出。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會有萬人過海到花橋遊玩。16日和17日,梅鹿頭、梅嶺、葛塘和瓦窯等地的居民都用飄色裝飾,舞獅、舞龍和跳舞。
吳川三絕(浮色、泥塑、花橋)和吳川元宵享譽中外。2月,1987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樂博士孫丹麗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曲藝,3月8日晚,1988央視首次直播吳川元宵節曲藝活動特別節目。吳川的浮彩、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等作品在1990受邀前往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吳川有幾種口音,如本地話、東方話(黎語)和上海話。舞陽口音、魯美口音和唐竹口音之間的方言也有差異。吳川說舞陽口音的人最多,尤其是在湛江附近的舞陽和黃坡地區。吳川話壹般指吳陽和黃坡周圍的聲音。
吳川話最大的特點是古韻濃厚。這是壹種特殊的混合語言,融合了粵語、閩方言和來自萊文的廖立古越方言,壹些發音仍然保留著閩方言的特點。後來由於高州白話的影響,逐漸成為白話,但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無法與其他白話分支進行交流。吳川方言屬於粵語的五華方言,也是五華粵語的代表方言之壹。在發音上,吳川方言極其和諧,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關於親屬稱謂,吳川方言相當古老。如果妳叫妳父親爸爸或老豆,也有人叫妳叔叔或哥哥。稱呼母親為媽媽、媽媽或女兒;叫爸爸的大姐(壹杯牛奶)和大姐(壹個媳婦)。給我的祖父亞伊、祖母亞伊以及我的曾祖父母公祖和祖母打電話。兒媳是指丈夫的父親和母親作為丈夫的夫妻。稱媳婦為新娘;叫我爺爺我爺爺,叫我奶奶我奶奶。稱母親的兄弟妻子為“媯”,稱祖母的兄弟和妻子為“九宮”和“媯婆”;稱兒子為兒子或馬。
在吳川,除了白話文之外,還有東方方言(也就是雷話)和上海話(吉祥話)。
首先,白話文分為兩類:
壹是以魯美話為代表的白話文方言,可分為魯美腔、塘邊腔和長岐腔。魯美口音主要在魯美街使用;塘邊口音主要在西北的塘邊地區使用;長岐口音主要在淺水區和北部的長岐地區使用,與鄰近的茂名和化州的白話口音接近。另壹種是以舞陽方言為代表的“白話”(當地也稱俚語)。它經過舞陽、黃坡、湯唯和文珍的城鎮和街道。據統計,說舞陽話(俚語)的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如今,坡頭區屬於湛江市,而湛江市以前屬於吳川市管轄,90%的居民也說吳川話。魯美方言和舞陽方言都屬於白話文,具有白話文的相同特點,在總體上可以相互交流。相比之下,魯美話略接近廣府話,而舞陽話與廣府話明顯不同,被稱為“塗”。
第二,東方方言
侗語是黎語,也叫耒語,與雷州和徐聞的耒語非常接近,屬於閩語。它主要分布在石蘭、王村港、秦巴等鄉鎮。據估計,有近10萬人講粵語。這些鎮位於吳川市東部,與鄰近的電白縣水東鎮相連,該縣稱水東鎮的話為“東方言”,因此得名吳川的東方言。
第三,上海方言
上海話又稱吉祥話,分布在吉祥地區,屬於瀕危語言。元宵節習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吳川的元宵節熱鬧非凡。梅隴街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遊人如潮。多麽喜慶的場面。元宵節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高聳的五級牌樓和竹木花塔,五彩繽紛的花橋和浩浩蕩蕩的遊行。在遊行中,鑼鼓喧天,龍、獅子、勇敢的舞者、兩名真正的舞者、六名將軍、十名粉絲、長笛手和陶鼓都在跳舞。現場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浮色”,還有五彩繽紛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整個城市沈浸在壹片之中。特別是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大奇觀”,吸引了國內外數千人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加藝術活動的人數達10萬人,前來觀燈的遊客達654.38+0萬人次。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多次在國內外播出專題片《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燈會巡遊》,獲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正式將元宵節定為“吳川燈會”。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吳川市以浮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的福彩1992和1997兩次進京參加央視春晚。2003年,吳川的浮彩造型作品赴北京參加首屆文物及仿制品即民間工藝品展覽,並獲金獎。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隴為“中國民間藝術(浮彩、泥塑)之鄉”,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民間藝術(浮彩)之鄉”;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編制《吳川飄色》為第壹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於2007年6月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壹受邀團隊參加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2009年6月5438+10月,吳川泥塑受邀參加無錫全國泥塑戰士作品展,作品被中國泥塑戰士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孩子們裝扮成各種人物,或站或坐在“彩板上”,在遊行隊伍中載歌載舞,像仙女壹樣飛翔,驚險而精彩,被稱為“隱藏的藝術”和“東方飄遊藝術”。2003年9月,吳川赴北京參加首屆中國文物仿制和民間工藝品展覽,並獲得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特的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遊行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紙、電視臺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了首屆全國“鼎龍杯”彩漂匯演,吳川三套彩漂榮獲金獎、四套銀獎和1套銅獎。
泥塑
泥塑起源於唐代。泥人造型千姿百態,生動感人,具有很高的思想藝術性。吳川民間雕塑園是中國第壹座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了“吳川民間雕塑園”的名字,園內還創作了壹批泥塑供遊客欣賞。魯美街被稱為“泥塑之鄉”。據說梅蘭的泥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泥塑的興起和發展與梅雨發達的陶磚業有關。據說在唐朝末年,有壹年元宵節期間,梅隴瓦窯村的壹位陶工無事可做,他用泥土撿起了壹幅畫像,吸引了許多人觀看。這樣,其他陶藝家也來捏泥人,這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從那時起,瓦窯村的人們制作泥塑來慶祝元宵節,並逐漸形成了當地的習俗,並傳播和傳播,泥塑藝術傳播到周圍的村莊,如梅鹿頭和姚笛,深受影響。每年元宵節,真人大小的泥塑都會在梅隴的街道和附近的村莊展出。2000年,吳川市梅隴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泥塑為這壹榮譽做出了巨大貢獻。只要提到它,人們就會想到吳川,而泥塑增加了它的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的兩岸,橋上蓋著布棚,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籠、彩旗、彩帶和氣球。橋的兩岸,各色鮮花爭奇鬥艷,詩畫皆美;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美,構思巧妙。夜晚的花橋,彩燈閃爍,碧波如虹,極其壯麗。碟形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體系,與廣州菜壹脈相承。吳川菜繼承了粵菜的傳統,吸收了粵菜的精華。現代粵菜的流行口味是什麽?“清、鮮、嫩、滑、爽、香”四個字可以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來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邊小炒以重香味和乞氣為特色。吳川的街邊小炒香味濃郁,但只有少量的姜、蔥、蒜作為“料”來爆香,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辛辣調料較少,所以味道不會太濃。吳川菜香而不烈,是壹種沁人心脾的香味;炒鍋氣是指用大火加熱炒鍋(炒菜用的大炒鍋),加入油,將油燒開,放入少量姜、蔥和蒜炒香,然後用大火快速翻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叫“鍋氣”,意思是火候剛剛好。
吳川婚宴菜品豐富。鄰近縣市的婚宴壹般是13道菜,包括壹湯壹漿。吳川婚宴有16到18道菜,壹般18道菜是最常見的,因為吳川人喜歡“18”的諧音為“真發”,這意味著“它會發達”。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裏擺酒,有的甚至臨時借街,在街邊搭起棚架搭爐子,酒肉香滿大街。鄰居和鄰居,三個阿姨和六個奶奶,過來幫忙。殺雞鴨、洗鍋碗、搬桌子、擺凳子,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宴團隊,主人只需要點好菜,剩下的所有工作和雜事都承包給了專業團隊。與在酒店舉辦宴會相比,在家裏舉辦宴會不僅經濟實惠,而且菜肴豐富。在家裏,妳也可以制造很多噪音,妳的親戚和朋友都喜氣洋洋。
吳川人通常在別人邀請時來吃飯。這是對招待他們的人的尊重,特殊情況除外,但即使人們沒有得到禮金,他們也會來。
名優特產
吳川資源豐富。這裏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土地肥沃。這裏盛產大米、甘蔗、花生、黃麻、西瓜、橘子、龍眼和北方蔬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和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麻雀聚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和米蟹聞名。礦產資源包括石墨礦、鈦鐵礦、金礦、應時、花崗巖、高嶺土和玻璃砂。
吳川美食享譽全球,旅遊文化美食節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著名的沙田螺和中國四大名蟹之壹的廖智膏蟹久負盛名。除了大型酒店和餐館外,小小吃攤遍布大街小巷,各種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的美食太多了,我就不壹壹列舉了。以下是壹些常見的食物。炒面
吳川炒面最出名的是“破味炒面”。坡尾人炒粉不用完整的鐵鍋,而是先去掉兩個鍋耳,再把鍋沿剪下來,這就是所謂的“爛鐵鍋”。據說爛鐵鍋炒粉均勻、渾厚、芳香,有“鐵鍋氣”。炒粉時,先炒鍋,加入花生油,然後加入豬油,加入大蒜籽用大火炒香,然後加入醬油、糖和味精攪拌均勻,然後翻炒至黃色,最後撒上蔥花或香菜即可食用。在梅隴,爛鐵鍋炒粉在大街小巷、小吃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銷售。爛鐵鍋炒粉是吳川美食的第壹張名片,享有“吳川第壹炒”的美譽。
舞陽蝸牛
吳川位於海濱,水產品豐富,其中沙田螺、海蜇和廖智蟹聞名遐邇。沙螺,學名尖紫蛤,又名西施舌,清代貢品。因為它產於鑒江與海水的交匯處,所以它的肉又白又脆,湯又甜又美味,舞陽沙螺粥尤其美味。
廖智蟹
廖智蟹因產於廖智海域而得名。廖智村位於鑒江河口。水中浮遊生物多,蟹身鮮嫩漂亮。頂部像孩子壹樣奶油色,它被稱為“大米蟹”。每年農歷二月是最好的,所以有壹句名言“二月的螃蟹不羨慕山珍海味”。舞陽水母
海蜇原名海蜇,在吳川俗稱“釣魚”,以武陽沿海的海蜇最為著名。海蜇營養極其豐富,加工品稱為傘用海蜇皮、腕用海蜇頭。
湯唯粉絲
粉條經濟實惠又好吃,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如今,糕點食品已成為普通大眾早餐夜宵的首選和最愛。因為粉條體現了當地的風俗習慣,也蘊含著厚重的飲食文化。
吳川粉條的制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除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研磨成薄漿,將適量的漿倒入蓋著薄布的竹籃中,放入壹大鍋沸水中,蓋上蓋子,大火蒸熟。取出後,它將被放置在準備好的板上,薄布將被移除。
務川粉薄、韌、滑。因此,它可以以多種方式食用:可以捕撈,煮湯和油炸。釣粉條是壹種簡單又實惠的吃法。如今,粉條在吳川的農村地區很少見,但在梅隴、湯唯、舞陽和黃坡等市場卻有不少。吳川的粉絲是湯唯市場上最有歷史的粉絲,被卷成條狀,切成段,配以醬油和芝麻。
蝸牛汁
吳川蟹黃好吃又香。是當地人喜愛的帶醬小吃,也是饋贈遠方親友的不可多得的鄉土風味禮品。吳川砂鍋主要產於廖智、武陽灌口、黃坡、鐘山沿海灘塗或附近稻田。
艾米·田義(聲音)
每年春天播種的田地都被灰綠色的田艾覆蓋。壹般來說,頂部的艾蒿核被采摘,然後幹燥制成艾蒿絨。煮艾蒿絨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裹上白糖、花生和椰絲制成甜艾米B,而香艾蒿絨則以鮮蝦、生洋蔥和瘦肉為餡。吳傳天Amy Yi尤其以黃渤而聞名。還有紅薯餅和蝦餅也很好吃。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創建於1922年吳川梅隴鎮。根據宮廷八寶飯、吳川的產品條件和當地人的口味和習慣,創造了吳川式八寶飯。按照吳川的風俗習慣,大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大蒜
位於鑒江平原的黃坡鎮有著非常濃厚的制作大蒜的氣候。腌蒜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制成。將須根去掉,放在大缸中,倒入濃醋和鹽,浸泡三四天,然後撈起將淡醋、紅糖和白糖放在另壹個大缸中浸泡十或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帶有大蒜和香醋的香味。
吳川麻桐
務川糖果是該地生產的壹種獨特而著名的產品。成品厚如甘蔗,長7~8厘米,空心滿泡,入口脆甜,是糖果中的佳品。麻桐的制作在吳川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制作技術長期保密,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公之於眾。吳川土鍋狗肉
狗肉是粵西著名的風味食品。吳川瓦窯的鹵狗肉因其獨特的香滑風味而優於同類產品。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圈,神仙不穩。”
蘇村紅薯
“吳川紅薯比大米還貴。”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壹句俗語。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紅薯特別有名,是吳川的特產之壹。蘇村的地理環境是獨特的。這裏的土壤屬於粘質土,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中各種鈣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此外,這裏陽光充足,雨量充足,紅薯產量高,口感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