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由、姚、等人在明太祖的授意下編纂的壹部圖書。它最初被命名為“文學大成”。後來明太祖親自作序,賜名《永樂大典》,共22877卷(目錄60卷,* * * * 22937卷),165438+。
原《永樂大典》尚未確定是否有永陵,但《大典》的復制品滿目瘡痍,大部分毀於火災和戰爭,相當壹部分被後人以修書的名義盜走。今天,只有800多卷,分散在世界各地。《永樂大典》的內容包括經、史、書、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學、占蔔、藏文道經解讀、戲劇、工藝和農學等方面,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財富。
《大英百科全書》稱中國明代書籍《永樂大典》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它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
歷史影響
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百科全書。與法國狄德羅和英國百科全書編纂的百科全書相比,它早了300多年,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選錄和保存的古代典籍達七八千種,是前代的五六倍,如《文藝雷劇》、《太於萍蘭》、《元圭》等。
《永樂大典》中的書籍大多成書於宋元時期。明代編輯《文遠閣書目》時,十部中已有三四部。到了清朝,只有十壹兩還在流通。此外,《永樂大典》中的古籍記載除了較為正式的儒家經典、數百部歷史傳記和歷代藏書外,還包括大量的郁芳誌書、小說戲曲、醫學技術、道教和佛教經典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作為編纂的源頭。
他們對它們進行了梳理,並總結了分散在各卷中的經典,這使許多失傳的書籍重新出現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