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名稱起源於何時?
禁忌條款是什麽時候規定的?有人說夏商開始,唯壹的證據是夏後在《山海經》中開始寫夏後,說明夏朝開始整頓這些無用的東西了。但在《尚書》中,夏商君主的名字是直白的。為什麽?有人認為《山海經》之所以避諱開悟,是因為漢代人在抄寫書籍時,避諱了劉啟皇帝。
學術界普遍認為禁忌起源於西周。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就有醫生對六忌命名的意見,而《禮記》中也有醫生、學者不敢與王子同姓,說明當時有很多具體的禁忌要求,但直到戰國時期,禁忌還沒有形成壹個完整的體系。避諱要求不太嚴格,發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不需要避諱,即使名字中有壹個字是相同的。避開國家、官員、山川、隱疾、牲畜、貨幣就好了。
秦漢以後,大壹統的政治局面形成並鞏固,君主的尊重變得難見蹤影。當時皇權被認為至高無上,國王的名字不能隨便叫。在以家庭為基礎的宗法社會裏,長輩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寫的。每當有皇帝或長輩的名字,壹定要盡量避免。就這樣,“避諱”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的重要習俗之壹。早在先秦古籍《禮記·曲禮商》中就有“入鄉問俗,進門問事”的記載。
秦漢以後,隨著皇權和宗法制的加強,禁忌越來越嚴格,甚至被寫進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規定,直呼皇帝的名字是“不敬”罪,不能赦免。從此,各種“禁忌”就像壹個羅網,俘虜了臣民的壹切言語和行為。稍有違背就會受到譴責,嚴重的甚至會家破人亡,種族滅絕。獨眼巨人,十六國時期秦國的前統治者,因此忌諱“不足”、“不備”、“少”、“無”、“缺”、“傷”、“殘”、“毀”、“偏”、“才”等詞語。無意犯忌諱的男人,會被砍斷腿,打破肚子,拉肋骨,鋸脖子等折磨。
有壹次,他請太醫程艷開藥方,問人參喜惡。程艷回答說:“雖然小,但可以用。”這個“不”是大忌,他勃然大怒。他先挖出了程艷的眼睛,然後殺了他。
到了宋朝,官方修訂了壹部《禮記之韻》,裏面有宋朝皇帝的名字和廟號。其中高宗皇帝趙構避諱同音字最多,達到55個,把讀音相同甚至相近的漢字全部抹掉。其他皇帝的名字大多需要避開二三十左右的十字。總* * *是必須避免的325個字,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至少這325個字是必須禁止的:不能寫,不能讀,不能用來命名等等。幸好趙宋沒有世代之分,否則,也許所有漢字都被禁止避免了。
避諱皇帝的忌諱,背後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唐朝法典《唐律上》規定“書若寫,犯宗廟者八十棍;口誤犯其他文件錯誤者,50”“即違名者,僅三年”。也就是說,因為筆誤或口誤,書寫或說出皇帝的禁忌會挨板子;如果名字是禁忌,妳將被流放三年。清朝入關時,順治皇帝和福臨都曾說過,壹個人名字裏的“福”字,不應該讓所有人不高興,說明人不必怕“福”。但後來的清朝法典《大清律例》的規定和唐朝差不多,也是要打幾十板才算無意犯忌。我之前說過,清朝有人編字典犯忌的時候,被認為是十惡不赦,被斬首。根據法律,當然不應該有這麽嚴厲的處罰。然而,專制社會的法律是不確定的,壹切都取決於神聖的意誌。壹種是皇帝,避開當代皇帝和歷代皇帝的名字。比如劉秀時期,秀才改成了蔡瑁;乾隆曾經給門下寫過壹封信,說對聯裏不允許有五福,是為了避開順治皇帝福臨的名字。有時他們甚至避用皇後的名字,比如呂後的名字,朝臣們遇到野雞也要改口叫野雞。
二是避免軍官的名字,即下屬要避免軍官本人及其父親、祖父的名字。甚至壹些傲慢的官員嚴格命令他們的男人和人民避免他們的名字。陸遊《老學廟筆記》裏有壹個故事:壹個叫田登的州官,下屬和州裏的人不準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正月十五,照常開燈三天。寫告示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州府依法放火三日。”由此有了“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避聖賢,主要指避聖賢孔孟之名。有的朝代還避用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名字,有的甚至避用周公甚至老子的名字。
四是避長輩,也就是避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名字。在與人交往時,要避免對方長輩的忌諱,否則是極不禮貌的。唐朝詩人李賀的父親名叫金,“金”與“金”同音,所以李賀不可能壹輩子都是文人。古人常常需要避諱,他們總結了各種避諱的方法:
換字體。
有的用意思相同(相近)的詞,而不是需要避免的詞。比如漢武帝出名的時候,有名的辯手蒯徹就改名童。當唐高宗以名字統治時,世界上的每個人都用文字統治代替了文字統治。有時候可以通過加減筆畫來避免。比如邱的祖先本來姓邱,孔子卻姓邱,所以加了壹只耳朵來避免。
缺筆法
遇到要避開的字,就少寫壹筆。自宋代以來,人們在書寫時不得不避開“秋”字,常常省略壹筆。
換字法
用其他詞代替單詞來避免。
虛詞法
不要填寫妳想避免的單詞。
改變發音。
比如秦始皇以治天下聞名,所以正月即將被讀為命。有的讀壹個字而不是壹個字,讀壹個應該避免的字就改成壹個字。
例如:
農歷壹月在古代最初被稱為“政治月”,因為古代皇帝要在壹年的第壹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祭祀,決定壹年的政治事務。在秦朝,秦始皇出生在壹月,被命名為“嬴政”,所以他把“鄭月”改為“正月”。正月裏的“鄭”字,讀起來是“鄭”,而不是讀政治。
秦始皇的父親名叫子楚。於是我把楚改為“荊”。
呂後的名字叫野雞。當時用的是野雞這個詞,而不是山雞這個詞。
漢文帝封,故改衡為“嫦娥”,衡山為“常山”。
漢武帝的名字叫劉徹,在韓信那裏有壹個謀士,是秦末有名的辯手叫蒯徹。史書中,蒯徹改名為“蒯通”。
漢光帝的名字叫劉秀,他曾經把壹個學者的名字改為“蔡瑁”。
漢明帝的名字叫劉莊。當時他把莊子改成了晏子。
唐太宗召李世民時,將中央六部之壹的民政部改為“戶部”。
趙真,壹個著名的宋仁宗,不得不把饅頭和小籠包的“蒸”字改為“煮”。因為禁忌而開的玩笑:
五代時有壹個馮導,歷朝歷代。有壹次,他命令壹個公仆去講《道德經》。公人以為書中第壹句是“道可道,超凡道”,甚至觸犯了馮道的忌諱,於是把第壹句念成“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傳說有壹個叫賈的人叫,他要求家人嚴守他的名字。他的兒子非常聰明。有壹天,他在《孟子》上讀到“今所謂良臣,亦古之所謂賊”,大聲念道:“今所謂爹,亦古之所謂賊。”憤怒使他的老人瞪著眼。有壹個學生在壹所私立學校學習。因為父親是有名的谷,每次遇到“谷”字,都要改成“爸爸”。比如妳讀《管子牧民》,“積倉不枯者,服五谷”,“五谷”讀作“五爹”。我看劉禹錫的《上都司徒書》,“古柏”讀作“白蝶”。同學聽了,取笑他說:“妳有幾個爸爸?”
更有趣的是,在古代常州,每年元宵節都會放燈籠來展示歌舞。有壹個知府叫天等,名字與“光”字諧音。為了避免這種忌諱,他只好把元宵節前夕的告示寫成“國家照常放火燒三天”。結果老百姓冷笑道:“只有州官才能放火,百姓不許點燈。”。
迂腐地堅持禁忌當然鬧出不少笑話,但巧妙地回避禁忌也能顯示壹個人的機智。有這樣壹個笑話:壹個名叫阿九的老人去趕集,壹個自稱是阿九叔叔的人來討債。他的兒媳對他說:“我的嶽父去集市了。妳能告訴我什麽?”那人說:“阿九叔叔欠我992兩銀子,請他九月九日送到我家。我叫阿九叔叔,住在九裏灣。”阿九叔叔回來後,聰明的兒媳婦巧妙地避開了公公名字中的“九”字,說道:“剛才有人來看妳老人家。我不知道他是四叔、五叔還是三叔、六叔。他說嶽父欠他壹千兩銀子,讓妳在重陽節那天送到他家。他住在八裏灣,來自十裏灣。”公公聽懂了媳婦的話,對所有人誇媳婦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