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象形文字是指文字與相應的事物在形狀上相似。簡單地說,象形文字是為了勾勒出要描述的物體的外觀和形狀。這類漢字在漢字中占有壹定的比例。
簡體字是相對於繁體字而言的。在原有漢字的基礎上,通過減少筆畫和省略偏旁部首,漢字在書寫和識別上趨於簡單和容易。新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漢字簡化運動,其中第二次已經形成了* * *知識,弊大於利,造成了漢字的混亂,並在實施不久後被下令廢除。對於第壹次漢字簡化運動,許多人仍然持不同意見,認為它削弱了漢字的形體美,形成了國內和海外漢字界的差距。
不管這些觀點如何,簡化的簡體字是否仍然是漢字中的象形字,答案是肯定的。
漢字的簡化不是壹個字的重建工程,而是在原有漢字的基礎上刪除筆畫(偏旁和部首)。理論上只減不增。這樣,簡化的象形字仍然保留了相對完整的框架結構,即仍然屬於象形字的範疇。如山、月、肉、羊、牛等字。再者,簡化的繁體字和原始的象形文字幾經演變,形象早已脫離了原始的單純和天真。如果簡體字在外觀上似是而非,它並不完全取決於簡化的運動。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簡體字用簡單的筆畫代替原漢字中重復出現的相同偏旁部首。比如棗的繁體字就是兩個字的上下結構。簡化後,下半部分由兩個點代替,意思與上半部分相同。“邊”是壹個象形文字,原意是尖銳的植物。然而,棗字(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已經是會意字了,即結合兩個象形字來合成新詞以表達新思想。可見這種刪繁就簡的簡化方法並沒有影響和改變原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說,保留了原始象形符號在整個漢字中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