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壹些和“和尚”有關的詞,比如“做壹天和尚撞壹天鐘”、“齋戒後不要和尚”、“和尚跑不出廟”。還有“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和“和尚打傘——不發(無法無天)”的歇後語。可想而知,“和尚”這個詞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但以上句子中“和尚”壹詞的隱含意義指的是“男和尚”。其實這可以算是中國佛教中人的壹大誤區!
初衷
“僧”最初來源於梵語單詞upādhyāya,意思是做老師,群眾的老師等等。而且和尚是受戒者的典範,所以華嚴、天臺、凈土等教派都稱之為“戒僧”,後人也就繼續用它作為對弟子師父的尊稱。所以,在現代佛教中,對“和尚”的廣義理解是,只有受人尊敬的和尚或合格的老師才能被稱為“和尚”,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稱為“和尚”。
然而,這個稱號並不僅限於男性。合格的女和尚也可稱為“和尚”,但壹般稱為“僧尼”或“尼姑”。但後來“和尚”壹詞被用作對普通和尚的稱謂,壹般被認為是男性的名詞,與原意不符。
資格
佛教戒律體系中規定,出家後,要“有足戒”或“比丘(尼泊爾)戒”十年以上,才能當“和尚”。
第壹次出家的男性稱為“米沙”(直譯為“勤休”,即“勤修以戒智止貪愚”),第壹次出家的女性稱為“沙彌尼”。“沙彌”到了20歲,可以通過“有足戒”或“比丘戒”成為“比丘”。“比丘”的意思是壹個和尚——求佛,降格眾生。然而,壹些中國人誤傳“比丘”是“德比孔丘”的意思,這真是壹個美麗的誤解。當壹個女性成年僧人收到“足戒”或“比丘尼戒”時,稱為“比丘尼”。
此外,妳在接受“足戒”後,五年內(女性六年)不得當老師。若五年後(女聽眾六年後)熟習戒律,而後能學其所學為師,名為“規師”,梵文名為“阿雅梨”(ācārya),為他人所繼,教人誦。當妳受戒十年,就可以做親師(即“和尚”);二十年後,它被稱為“榮譽之座”;當他被任命超過50年時,他被尊稱為“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