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元語言研究。

元語言研究。

元語言的特點是其自指性和自反性,即語言符號的意義和所指就是語言符號本身。Sauss-Sure 1959: 66-67指出語言符號(符號?】)是壹個具有兩面性的心理實體,它將概念與聲音和形狀緊密結合在壹起,即“所指【significi?】)和“意符”(意符【意符】),因此符號自動產生意義,然後它可以表示它在“任意性”關系中建立的特定對象和所指對象。結構主義文論家巧妙地運用了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模式,他們大多將“詞”視為“能指”,將詞所代表的對象視為“所指”。

使用語言來指代和描述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兩千多年前,古印度語言學家在研究梵語經典《吠陀經》的過程中所做的仔細觀察和詳細的語言描述應該說是使用元語言的先例。關於公元前5世紀的研究成果概述——博尼尼(P?妮妮)八本書,壹本梵語語法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歐語專著和最古老的完整語法書。《博尼尼語法》對梵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系統的整理,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發現、總結和整理的4000多個高度公式化的構詞規則和相關技術概念是最早使用元語言描述語言系統的例子。其語言的簡潔性、詳盡性和系統性極大地影響了後來和現代描寫語言學的發展。羅賓斯(1997: 178)指出,博尼尼的梵語語法是“語法學家的語法,而不是語言學習者或教師的手冊”,這表明其技術含量很高。

我們不知道博尼尼是否意識到他的梵語語法使用了技術語言或元語言,但我們知道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比博尼尼更清楚地意識到元語言的重要性。雖然他們的希臘語語法框架並不完善,但他們最大的貢獻是用希臘語詞匯資源創造了壹套“技術元語言”(Robins 1997: 34)。西方語言學始於語言成分的範疇分析。從柏拉圖對希臘句子結構的理解(L?Goss)的二分法,到亞裏士多德的三分法(如名詞成分?noma、rhema、第三類syndesmoi以及名詞的“性”和“格”等概念的形成,為建立科學系統的希臘語語法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靠著這些“技術元語言”,古希臘語言學研究形成了高度科學和完整的體系,被後世奉為經典。古羅馬語言學家大量吸收了古希臘語言學的邏輯體系和思維模式,並將其應用於拉丁語研究。這壹過程被語言歷史學家稱為“元語言遷移”(Robins 1997: 60)。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斯多葛學派,再到狄奧尼修斯時期形成的完整的語法範疇體系“是整個西方語言學理論大廈的基礎”(褚小全2003:118)。

在中世紀的第二階段,元語言成為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更重要的技術手段。正因為如此,海斯帕努斯才有可能用三個不同的新概念(意義、支持、依附)取代邏輯中原有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根據詞根表達的意義和可以添加到詞根的派生詞綴的意義之間的差異,將我們自己的/意義0概念劃分為主要意義和委托意義,並區分名詞性詞語和形容詞性詞語,以及形式推理和物理推理。

現代語言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如果像索緒爾這樣的人沒有創造和使用技術元語言作為描述語言和語言系統的手段,現代語言學可能不會真正成為壹門科學。倫敦語言學派的創始人弗斯(1957: 169)曾說:“每個科學領域都應該發展壹套適合其性質的特殊語言,而這壹過程代表了科學工作最基本的部分。”哥本哈根學派的葉爾姆斯列夫認為元語言是語言學的真諦。他寫道:“特別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了壹個符號學家,其表達水平是壹個符號...這就是所謂的元語言(或者我們應該說它是壹種符號學),這意味著把壹個符號作為壹個對象。語言學本身必須是這樣壹個元符號”(hjelmslev 1961:1919-120)。馬爾姆科亞(1991: xi)寫道,“...如果有壹件事使語言學區別於其他學科,那就是它的主題必須能夠被描述。”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元語言,就沒有邏輯,也就沒有符號學和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