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綬(1768 ~ 1822),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畫家、篆刻家。子貢,其名為曼聲、曼公、曼公、公壽、翼_、植榆仙、植榆仙、甲骨亭長、老滿等。曾任贛榆代知府、溧陽知府、江南海防同知。
作品有詩詞書畫,擅長制作宜興紫砂壺,稱“滿盛壺”。書法擅長行書、草書、篆書、隸書。行書遒勁飄逸,書開縱橫,清絕。篆刻沿襲秦漢印,涉及丁敬、黃易等人。篆筆方折,大刀闊斧,自然隨性,前緣外露。古拙是無拘無束的,無邊無際的。是“西陵八派”之壹。
有《植玉仙亭密吟》、《植玉仙亭蒲圻》,也有《植玉仙亭詩》、《桑蓮裏亭集》。嘉慶二十壹年,他為周純的《佛爾雅》寫了壹篇序跋。
中文名:陳洪綬。
別名:陳曼生
國籍:清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錢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公元1768(乾隆三十三年)
死亡日期: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
職業:畫家、篆刻家
主要成就:浙派篆刻“西陵八派”之壹。
開創曼聲十八式,開啟紫砂文人時代。
代表作品:仿植玉賢閣、印植玉賢閣等。
藝術造詣
陳洪綬是著名的“西陵八派”之壹,他的藝術知識廣博,造詣很高。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畫工善山水花卉。他的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
他的書法最著名的是隸書和行書。他的隸書蒼勁瀟灑,身體自由。在當時,穿插多樣,相映成趣,是壹種創新的風格。
他廣泛研究漢碑,尤其擅長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筆下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筆觸圓潤細膩,如銀鉤,意境疏淡,瓷器瑰麗,奇舊。
與之前的隸書相比,陳洪綬的隸書“瘋狂”,可見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華。但就書寫和構圖而言,筆還是屬於古法,以筆為中心,貫穿於紙的背面。
角色的生活
陳洪綬最初是以壹個普通政治人物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的。
關於他在朝廷為官的情況,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曾經是河防同知,海防同知,還在溧陽做過屠夫,後來才知道他還是贛榆知府。在贛榆縣(江蘇省海州附近,山東省),曾“捉鹽梟,築橋”。更重要的是,他在當地把河流治理得很好。據《贛榆縣誌》光緒二十年(1894)“陳洪綬,浙江錢塘人,引貢。清廉有良策。第壹,大沙河被水嗆住了,沒有土地。洪壽官崇尚黃金,河道暢通,百姓免於水災。書法活在董其昌,人猶珍貴。”陳洪綬經歷了長期的政治磨練。據記載:“陳洪綬的性交是建立在學習和了解的基礎上的。自以為無壹人者,故對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感興趣,因詩不苦而自然。阮元撫浙,做海防準備,洪綬隨袁來回,輕車簡從,飛草往來,百信往來。業余時間和名人刻蠟燭寫詩,這個群體認為遙不可及。官至知縣的李陽,仿龔氏兩法為銘牌,手書碑文,曾被稱為滿盛壺。與蘇嘉實亦雅。”另據介紹,“陳洪綬初為阮雲臺所知為古士,古士撫浙時,與弟雲伯同在幕府,故有二陳之稱”,由此可見其以幕僚身份從政。
非常聰明或聰明的
陳洪綬是壹個極其聰明的人,能力很強。他可以處理政務,起草文稿。這裏可以看出,他曾經追隨的浙江巡撫阮元(1764-1849)是壹位主張“學術自任”的經學大師。曾主編校刊《十三經註·經典匯編》,道光年間是體仁堂大學士。此外,陳洪綬的老鄉和同事中也不乏文學大師。在這樣壹個文人重官的官場,有“眾人以為高不可攀”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陳洪綬的才華橫溢。另壹篇關於陳洪綬的記載,對他的生平有更詳細、更全面的描述。嘉慶六年(1801)後“任知府,分撥廣東,留江南,任職贛榆縣,補充溧陽縣。河工之後,河防也知道同樣的事情,海防也知道同樣的事情。道光二年死於任上風疾,年五十。”
陳洪綬生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於道光二年(1822),壽命五十五。嘉慶六年(1801),34歲步入政壇。然而,他的仕途似乎並不“順遂”。只擔任江南的知縣、海防、河務同知等低級官職。官職最高的是海防同知、江南海防河務同知。關於他的立場,壹直有很多看法。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擔任宜興知府而是擔任了溧陽知府,只是任職時間不統壹。很多人認為他只在溧陽或宜興任職過三年。《陽賢沙·胡塗考》記載,嘉慶二十壹年(1816)任宜興知府。在溧陽,至今還有壹種說法,他所在的地方只做過知府。他們當然知道陳洪綬在嘉慶十六年已經在溧陽做了知縣,但是不知道嘉慶十八年之後發生了什麽(後面會講到)。《溧陽縣誌》中,嘉慶十七、十八年陳洪綬任知縣時的相關事項較多。據清嘉慶十八年《溧陽縣誌·溧陽縣令》記載:“陳洪綬生曼生,浙江錢塘人,嘉慶年間進貢心有,十六年三月十九日走馬上任。”因此可以確定陳洪綬的到任時間為嘉慶十六年1811年,時年44歲。此外,陳洪綬本人的手抄本多出現在嘉慶的《溧陽縣誌》中,如嘉慶十八年(1813)六月他為縣誌所寫的序、十七年(1812)八月平陵書院的碑文等。
主要成就
藝術大師
縱觀陳洪綬的壹生,雖然在仕途上沒有成功,但在藝術上卻非常成功,他是壹個全才,擅長書法,尤其是書法、篆書、隸書、字畫。這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文獻和許多書畫作品也充分說明了這壹點。他也知道碑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龍蘭閣序》載有陳洪綬寫的後記:“此碑文比較固定,有肥有瘦,字畫結構頗似。嘉慶義海看十月後第四天,錢唐晨弘壽在江寧承恩寺題寫。”從這篇文章看來,他對碑刻的研究也是很有壹套的,符合他“爽喜摩崖碑,文筆飄逸,篆刻知識豐富,嚴謹古拙,無人能及”的總結。然而,能打動後人的不是他的書法、繪畫甚至碑刻,而是他的篆刻。書法、繪畫、碑刻、篆刻的學術問題我不敢評論,但從他的各項成就所占的比重來看,篆刻是他的突出部分,因為被稱為“西陵八派”之壹,意味著他在篆刻領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上海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陳洪綬所作的多枚印章就是明證。
藝術成就
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繼丁靜、蔣仁、黃易、席剛之後,他擅長畫山水、花卉和蘭花。明代姚壽與之間,花源於陳道富、李_,但不局限於宗法制,卻有瀟灑之趣,實為趙之先驅。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他的書法最著名的是隸書和行書。他的隸書蒼勁瀟灑,身體自由。在當時,穿插多樣,相映成趣,是壹種創新的風格。他廣泛研究漢碑,尤其擅長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筆下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筆觸圓潤細膩,如銀鉤,意境疏淡,瓷器瑰麗,奇舊。與之前的隸書相比,陳洪綬的隸書“瘋狂”,可見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華。但從書寫和構圖來說,筆還是屬於古法,以筆為中心,力穿透紙的背面。他的篆書略帶草書,喜歡用刀。刀光如霹靂,浩渺蒼勁,清爽奔放,讓浙派煥然壹新。浙江人向他學習,對後世影響很深。他與陳玉忠齊名,被譽為世界“陳二”。行書飄逸好。蔣《莫林傳》曰:“滿生爽喜摩崖碑刻,書法古雅有識。
主要工作
嚴古,無人能及。“此外,陳洪綬擅長竹刻,學識淵博,能寫詩。著有《三聯亭集詩》、《植玉仙亭印譜》。傳世有《行書軸》、《行書七詩軸》。清代乾隆、嘉慶時期,考據之風盛行,訓詁、文字、金石學、音韻學等專門學科有所突破,被稱為“乾嘉學派”。歷代研究金石學的人很多,學術成果不斷問世。西陵八派之壹的陳洪綬,正是實踐它的墓誌銘家之壹。他生於乾隆三十三年,活躍於嘉慶年間,卒於道光二年,恰好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陳曼生非凡的藝術成就是建立在他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獨特的個性與藝術思想基礎上的。曾日曰:“詩書畫不必甚家,可見自然。“簡單自然,真摯的感情,是它的藝術宗旨,溫柔真誠是它的本性。他曾以39歲肖像日為題寫道,“古人可為師,今人可為友”;大事不糊塗,小事無趣。“都表現出他們開放的心態。曼聲喜歡漫遊,穿越燕齊楚越,家鄉錢塘更是難以忘懷。他曾與好友蘇堤壹起作偶步、跑虎試茶、修瑪瑙寺、在寶石山題詩,成就了許多名作。他住在“三聯閣”,酒席上音樂歡歌,他寫詩作畫,留下了許多故事。曾經畫過壹個秋菊花茶壺的小畫框,題:“茶熟了,菊花開了,可以欣賞秋人了。妳會來嗎?“有趣又有意義,很有幽默感。精彩的文章平淡無奇,閑適的文字變得瑰麗婉約,可見其易!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聯合舉辦“書、畫、印、壺:陳洪綬藝術”展覽。展品從三大博物館和地方公私收藏中征集陳洪綬書法、繪畫、篆刻、泥壺作品近百件,並出版研究專刊,對陳洪綬的生平、交遊、藝術、制壺、壺銘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旨在系統介紹陳洪綬多方面的藝術面貌和成就。《清稿筆記》收錄了陳曼生先生的筆記。
滿生湖
除了金石學和書法,陳洪綬最出名的是設計茶壺。他是中國第二代紫砂壺大師的領軍人物,清中葉嘉慶、道光時期的陳洪綬、楊彭年。主張制壺創新,因為他主張“詩書書畫,不必很宅”,但壹定要看到“自然之趣”。他把這種藝術理念融入到紫砂陶器中。形成對鍋業的兩大貢獻。第壹個貢獻是將詩詞書畫與紫砂壺陶器相結合,用竹刀在壺上寫詩、雕刻。第二個貢獻,他憑著自己的才華,隨意即興創作了許多新穎樣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的創新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嘉慶年間制作的茶壺。茶壺的手柄和底部印有“彭年”或“Amantoshi”字樣,均由陳洪綬設計,楊彭年制造。後來人們稱之為“曼生壺”。陳洪綬讓紫砂陶更有文化。雖然制作技術不如明中葉精湛,但對後世影響很大。他與當時著名制壺家楊彭年合作,並由他或他的朋友題寫。這種充滿文人藝術氣息的紫砂壺,在當時被譽為“滿生壺”,尤其為後世所傳頌。上海博物館裏有三張陳洪綬的畫冊,構圖差不多。都是畫著紫砂壺和菊花。畫面簡潔、細膩、可愛,可見曼森對鍋的沈迷。這三幅畫有相同的題詞:“茶熟了,菊花開了,秋人被欣賞了。妳會來嗎?”而且這幅圖還附有題詞,強調了楊彭年制壺的精致和自己對制壺的沈迷,特別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