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將字按壹定的規律用點連接起來,結構簡單,是旁借,不是任意亂塗。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征之壹是筆畫的勾連,包括上下勾連和左右勾連。
擴展數據:
草書的分類:
1,曹彰的筆畫很簡單,由纏繞的條帶連接起來,類似於今天的草。但其結構平直,筆法剛勁,筆畫中有波浪,特別是畫的開頭和結尾,明顯保留了隸書的筆意,字獨立、不連續、有序,與草、狂草明顯不同。
2.這種草壹般被稱為草書,它是在曹彰和楷書的基礎上,去掉曹彰保留的隸書痕跡,加快書寫速度,並加上環鉤而成的。
張懷瓘《書斷》說:“曹彰之書,字之異,張芝化為今草,增其流率,拔毛蓮如,上下牽連,或借字之末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兼數而義。”這是對曹彰和曹金的不同姿勢和筆觸的總結,例如崔元的“仙女貼”。
3.狂草創立於唐代,唐人張旭是狂草的創始人,因此被稱為“草聖”。後來的高僧懷素也是壹位狂草大師。野草比今天的草更簡單、更快,筆法更連續曲折,活潑舞動,馳騁縱情,奔放奔流千裏。
古人說它的形狀“或折而抱之,或搖曳而垂之,或整齊而齊整,或上下不平,或高舉於陰涼處,或選擇了穿它。”真是“多巧多樣,生生不息而不奇。”作者可以用它來表達他無拘無束、激動人心的感情,或表達他縱橫馳騁的雄心壯誌,或驅散他停滯不前的情緒。然而,它很難識別,因為它節省了許多筆畫,而且它的形狀與字母和線條的形狀相差太大。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_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