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是壹種民間藝術,壹個人講話,通過敘述情節、描寫場景、模擬人物、評論事物等藝術手段,套用歷史和現代故事。北方語系俗稱評書,南方語系常稱為“評書”,也有(1)評論書法稱為“評書”。汪芫雲<顏書譜>序:《東坡雲:評書而談其生平,若非其人,雖工不貴也。”元皇城《龔景後記》:“今觀此帖,風神悠悠,韻腳優美,宜從家學。講故事的人不能浪費這個。”②曲藝的壹種。多說點長故事。清·夫差頓沖《燕京歲時故事:關臺》:“除戲劇外,尚有布袋戲(讀作吼)、皮影戲、八角鼓、不閑之物、童書、雜耍雜耍、視聽、鼓、評書等...講故事在手心裏討論,沒有任何幫助。”《兒女英雄傳》第十八章:“如果妳想知道這個說法的緣由,值得講壹個故事。”老舍《茶館》人物表:“鄒福元——男。四十多歲。著名的講故事者。”
作為壹個獨立的評書品種,流傳於中國北方的評書藝術形成於清初。據多方資料,評書雖是壹種口頭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多為“唱曲”。相傳,在京形成的第壹代評書藝術王紅星,原是名為“黑仔本”的“說唱”藝人;20世紀初,許多在北方農村表演“西河鼓”和“東北鼓”的“說唱”藝人,進城後改行講故事。這是中國曲藝演變過程中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評書,又稱評書,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在江南,叫平話。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講故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口頭文學。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遊說諸侯,常以故事為喻。後來形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怒沖冠”、“雕舟求劍”、“補數”等。其實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北京流行的說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人劉敬亭(1587 ~ 1668)來京時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清代京腔鼓手王紅星到江南演出時,拜劉敬亭為師。回京後改為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張藝司立案為弟子,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