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是壹名語文老師。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近30年,現在是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回顧我幾十年的教學經歷,理論結合實踐,寫下這段經歷讓大家捧腹大笑。

小學語文作為壹門人文學科,對學生的心靈有著強大而深遠的影響,因為小學語文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對學生的情緒和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的課文,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或表達了他的感受,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應該說,小學語文這門學科要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對美的興趣、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意誌,各方的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教學來完成壹篇課文。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所謂“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受情緒影響”。閱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筆者執著地偏愛“以閱讀為導向”的閱讀教學模式,並深感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反復強調“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情況下,這種模式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註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在高尚的情操和品味的熏陶下,發展自己的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自主閱讀中生成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認知結果代替學生的認知過程,而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讓學生發現創造,主動獲取相關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技能。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上下文中理解單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妳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思想中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來理解生詞的意思。”其實很多對文中意義不深刻的詞語和表達的回答都在文中,只是有些同學看不懂。這時,教師要用讀指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得到自己的解答。例如,當我理解《我的叔叔魯迅》中“吞下棗子”和“鼓起棗子”這兩個詞的含義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二部分的第五句。經過反復閱讀,學生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前半句意思是“囫圇吞棗”,後半句意思是“囫圇吞棗”。俗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就會明白它的意思。”

其次,對於結構相似的句子、段落、章節,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即只要認真講解第壹句、第壹段、第壹章,學生就能掌握方法,其余的句子、段落、第壹章都可以自己解決。比如詹天佑的第二部有三個自然段,主要意思是“勘測路線”、“挖隧道”、“設計路線”。這三個自然段結構都差不多,每層樓先講詹天佑遇到了什麽困難,再講他是怎麽克服的。在講授“勘測路線”時,我引導學生“先讀——得大意;思考——遇到什麽問題,如何克服;討論-生活對生活的交流;啟蒙——理解人物的精神。”然後按照這四步方法,學生自學“挖隧道”和“設計路線”。這種教學提高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能力。

第三,對於有過渡句或段落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閱讀理解,讓學生很快明白過渡句或段落不僅是上面的總結,也是下面的提綱。比如在教《趙州橋》的時候,老師抓住“趙州橋不僅堅定而且美麗”這句話,學生很快就會明白,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趙州橋的兩個特點:堅定和美麗。

抽象的課文是具體的,為學生學習課文服務。

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學興趣。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閱讀能力是主要方面,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良好範例。閱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閱讀訓練時間。在短短的40分鐘內,如何既能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給他們足夠的閱讀時間,又能引導他們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我的做法是,在這些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註意把課堂“往前伸”,讓孩子在預習中“讀得順”“讀得順”,對自己感覺到的句子進行大膽的點評。孩子們的感情豐富,評論多樣。有的寫下自己對句子的獨特理解,有的寫下對生活的感悟,有的記錄自己說服作者的話語,有的表達對人物的敬仰...沒有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對每壹篇課文的獨到而真實的看法,產生了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這麽五顏六色的觀點在課堂上是不可能走到壹起的,所以。在課堂上,我留出壹部分時間,鼓勵學生在分組討論和探索時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我的評論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展示預習結果時,孩子們心中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文本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讓他們逐漸養成自學的習慣。

1.場景引起興趣。

即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狀態,激起學生自學的興趣。

比如在教桂林山水的時候,我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用多媒體再現書上寫的情景,用音樂播放錄制的文字。學生們從真實生動的畫面和生動的語言描述中,體驗到桂林山水環水的特色和“人在碧波中行舟,畫中世界”的感覺,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熱情。

2.提問引起興趣。

即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自學欲望。

比如在講授《永久監獄》時,學生質疑:為什麽食物“糖葫蘆”被作者稱為“永久監獄”?因此,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討論和探究。最後,學生們明白了“永恒的監獄”是壹個隱喻,“永恒的監獄”實際上是為了教育我們成為壹個嚴肅、務實和正直的人。

3.探索,激發興趣。

即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與課文進行探究和對話,緊扣課文難點,發表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講授《彩票中獎的那壹天》時,學生們就父親是否應該還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壹方認為父親應該把車留下,這樣不僅能改善家裏的狀況,還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另壹方面,他們又堅持不要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通過辯論,學生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做法,對他佩服到了極點,受益終生。

第三,針對性教學,教給學生方法,課內課外並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習慣。”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並要求他們每天閱讀書籍,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還可以提高他們在閱讀中的語文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以上所述,我還采用了“以讀代說、以問促讀、聯系實際讀、陶冶情操”四種教學策略:

以讀代說,加強閱讀訓練

小學生語言的習得和發展主要是通過閱讀壹篇課文來實現的,我們不排斥講解。而“熟悉並背誦壹篇規範的課文”是小學生學習壹門語言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談閱讀教學》壹文曾說:“講解是分析,閱讀是綜合;講解是鉆入文本,閱讀是跳出紙面;講解平鋪直敘,閱讀連貫明顯;解釋是死的,就像解剖,朗讀是活的,就像賦予壹部作品生命;解釋只能讓人知道,大聲朗讀才能讓人心情好起來。”采取“以讀代說”的策略,加強閱讀訓練,就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的閱讀,最小限度地壓縮教師的發言”。比如我在教課文《索溪語的田野》的時候,是這樣處理讀和說的關系的:“自得”用來大致讀課文,作者給我看了三個問題:(1)索溪語在哪裏?(2)索溪峪的野在文中是什麽意思?(3)索溪玉有哪些狂野的表演?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閱讀課文,自己尋找答案,或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以讀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理解,很難傳達。可以讓學生先咀嚼、欣賞、理解,帶著表情讀“經驗”來回答。細讀課文,細細品味,作者在導學的教學過程中描述了索溪峪山的部分,並展示了“幾十尺高的懸崖拔地而起,半懸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遊人仰頭丟帽,望石驚呆”這句話。讓學生先輕讀,然後出示問題:讀完後有什麽感受?學生只能用文中的“驚心動魄”壹詞來回答,然後讓學生繼續讀下去。最後,根據句子固有的語氣,學生們體會到了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雖然這個“問題”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但從閱讀到提問,在閱讀中尋求啟迪,語感自然而來,逐漸升華。

文中有壹些詞和對課文的理解沒有直接關系,可以不去管。比如《索溪語》中的《原野》,有婀娜多姿的人物,有熱戀中的戀人,還有《窈窕淑女》,等等。學生理解就夠了。

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想象。隨著語音的流動,抽象語言所描述的生動場景可以通過大腦處理轉化,形成生動的“形象”,再現文本中的語感。索溪玉的野地裏有壹段話:“水是野的……”這段話描述了索溪玉和山路是相互依存的。作者首先采用邏輯引入的方法,演奏主席的古箏樂曲《山澗流水》,用音樂渲染出類似漢語的氛圍,想象課文中描述的畫面,然後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產生聯想,在腦海中產生壹個畫面,用畫面再現課文的內容。

第二,提問促進閱讀,加強閱讀指導

“以朗讀為主線”不僅強調學生要多讀書,熟悉閱讀,而且主張學生要讀、懂、讀好,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提問促讀”是我們引導學生閱讀的主要方法,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邊閱讀邊思考。作者在解釋課文之前先說明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根據閱讀要求畫圈圈,手查資料,對課文《索溪玉之野》中已解決或存在問題的段落中的關鍵句、句群、關鍵詞做筆記或存疑。

質疑很難。在《索溪語的田野》的教學過程中,揭示話題後,學生提問,然後閱讀討論,最後解疑釋惑。

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有很多。讓學生經常反復朗讀,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言語的內化階段,學生準確敏銳的語感就會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

秋天的思念是壹篇略讀文。作家史鐵生以其細膩感人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了母親用愛編織我的世界。美麗的文字,帶著淡淡的惆悵,觸動我們的心弦,觸動我們的回憶,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文章中詩意的語言跳躍在學生面前,等待他們進入文本,捕捉它,品味它,欣賞它,從而自然地體驗母子之間的深情,品嘗母愛留下的菊花般的清香,接受“愛的”教育。

這樣深情的文字,詳細的解釋,只能割裂文字本身的美。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註重以學生為本,以閱讀為導向,以個性發展為目標,努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持和輔助材料,搭建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在這個班級裏,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和探索的權利。經過反復研讀、咀嚼文本,他們體會到內在的情感,體會到文本的詩意,最終達到閱讀的三個層次:我讀——看;我想了想——思維水平;我理解——理解的層次,從中獲得語言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學生的閱讀引發了情感體驗,喚醒了靈魂,受到了道德的熏陶,人格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第四,朗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育部發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樣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漢語的影響。註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帶著感情大聲朗讀是最好的情感熏陶手段。朗讀時,語音的聲調、語調、語速,加上情緒的起伏,形成了或雄渾、或纏綿、或奔騰的音樂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敲擊他們的靈魂,觸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強烈的* * *聲,獲得極其美妙的藝術享受。而文本中的情感審美因素自然會釋放給讀者,就像《春風》壹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壹蹴而就的。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自啟蒙開始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真正引導學生發展,服務學生終身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