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條約”的開頭寫道:“為了在暑假期間母子之間和睦友好地生活,特制定本“不叫媽媽”條約。”該條約在語言、數字和生活標準方面都已實現標準化,共有10條。
母親希望兒子能自立,不能事事都叫媽媽。
原來,暑假已經開始了,兒子無論是在吃飯、喝水、寫作業還是在樓下玩耍,都要用各種花哨的方式給媽媽打電話。
“媽媽,幫我穿衣服。”
“媽媽,我的水杯呢?”
“媽媽,這個單詞怎麽讀?”
……
這位母親是作家,大部分時間在家工作。暑假剛開始的時候,兒子起得很早,直到晚上10左右才休息。他沒有中午午休的習慣。我的時間被我兒子占用了太多,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孩子的父親是壹名工程師,經常出國旅行。
母親說:“我的耐心快用完了。現在暑假才開始壹周,我感到窒息。”
在簽署“條約”的那天晚上,兒子和媽媽開玩笑說:“媽媽,妳不喜歡我嗎?”
母親耐心地和兒子講道理。她說:“爸爸工作忙,媽媽也要上班。有時候她真的很忙。”
我兒子平時不喜歡聽布道。聽完之後,他點了點頭,但他媽媽不確定她是否聽進去了。
孩子說他壹直給媽媽打電話逗她。
母親希望兒子能盡快自立,兒子第壹天表現很好。
兒童心理指導專家潘吉認為,這種“不要叫媽媽條約”是壹種很好的選擇,它不僅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還可以讓他們尋求幫助,因為尋求幫助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壹種方式。
潘吉還指出,家長可能需要註意壹件事。例如,在條約的最後,他們只能叫“爸爸”而不是“媽媽”。這不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所以這裏其實有兩個問題,壹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二是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程度。”
“孩子們總是想逗媽媽。如果總是這樣,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調侃,而是習慣性的依賴。”潘姬認為,如果他只是逗弄,他總會玩膩,或者他的母親少回應他幾次,他就會退縮。
父母希望孩子獨立,但平時又舍不得放手。獨立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遇事要潤物細無聲,而不是像“壯士斷腕”那樣立竿見影。畢竟孩子還小,培養習慣和能力需要壹個過程。
另外還有壹點拙見,既然是“條約”,父母和孩子就應該站在平等的基礎上,不僅孩子要受約束,父母也要受約束。“條約”的目的是讓雙方變得更好,而不僅僅是約束孩子。
教育是壹場馬拉松,任重道遠。加油,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