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峽(英語:英吉利海峽,布列塔尼:Mor Breizh,威爾士:M?R Udd(法語:La Manche)是壹個將英國和歐洲大陸分開的海峽。它最窄的區域是多佛海峽,與加萊隔海相望。歷史上這裏發生過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地理概況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曼奇海峽是英吉利海峽的壹部分。長560km,平均寬度180km。它西面連接大西洋,東北面通過多佛爾海峽連接北海,是壹條國際航運大動脈。潮差大,潮汐能資源豐富,也是重要的漁場,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又稱拉曼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海峽),東北部的多佛海峽(法語Dover Strait)位於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連,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裏,呈東北(窄)-西南(寬),形似喇叭。多佛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裏,壹般以法國的塞納河河口和英格蘭南岸的樸茨茅斯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度約180 km,最寬處220km;後者最窄處是從英國多佛到法國加萊以西的灰鼻點,只有33公裏。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為172米。多佛海峽平均深度30米,最淺處只有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壹部分,位於英國和法國之間。西南最寬處240公裏;東北部最窄處為33.8公裏,即從英國多佛到法國加萊。從多佛到加萊的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穿越區。雖然從多佛到加萊的距離不到渤海海峽的1/3,但其難度並不是單純用距離來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是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際航運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多達654.38+0.2萬艘,居世界海峽之首。歷史上,由於它對西歐和北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白銀水道”。
形式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海峽)實際上是壹個狹窄的淺海,將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分開,也是歐洲最小的大陸架淺海。大不列顛島最初與歐洲大陸相連。後來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多佛海峽兩岸開始褶皺斷裂,海峽區域下沈,海水逐漸上升,造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剖面。到目前為止,這兩個海峽所在的區域仍在緩慢下沈。
地質特征
沈積物主要是從陡峭的懸崖上掉落的礫石和巖石,部分地區是裸露的白堊紀和後來的致密巖石。多佛海峽兩岸海岸由白堊紀地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陡峭。河流兩岸的巖石被海水沖走,導致岸壁坍塌,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的寬度每100年增加約1米。
氣候
海峽的氣候冬暖夏涼。全年氣溫小,全年多雨多霧,日照少。最低氣溫在6月5438+10月,平均4 ~ 6℃左右;7月最高約17℃多佛海峽法國海岸壹側,全年陰雨天200多天,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在英國海岸,全年降水較少,每周有三個雨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起霧,白浪湧動,嚴重影響船舶航行。
該海峽位於西風帶,是大西洋和北海之間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主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這條支流使大西洋海水從西南經海峽地區流入北海;東北風會引起西南氣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峽。溫鹽特征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冬末(2月)表層鹽度最高,水溫較低,海峽西側為35.3,9 ~ 10℃。東側為35.0,6 ~ 6.5℃,夏季(8月)表層鹽度下降約0.1 ~ 0.3,而水溫上升至15 ~ 17℃,在西經2┦以東海域,由於強潮汐混合,溫鹽垂直分布全年均勻;而在經度3┦以西的區域,存在明顯的溫躍層,使得這裏的底層水溫在夏季不超過10 ~ 11℃。有些年份夏季的強風會導致溫躍層消失。
資源
資源豐富,有石油和天然氣,盛產鯡魚、鯡魚、鱈魚和比目魚。海洋潮汐能約8000萬千瓦,占世界海洋潮汐能(1 ~ 30億千瓦)的3 ~ 8%,是世界海洋潮汐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65438年至0966年,法國在朗斯河口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總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5.44億千瓦時。
潮差大,潮汐能資源豐富。潮汐主要是半日潮,但淺水潮(主要是四分之壹全日潮)也比較明顯。潮汐波具有前向波的特征;以開爾文波的形式,從大西洋推向海峽。由於地球自轉和地形的影響,海峽南側(法國西北海岸)的潮差大於北側(英國南海岸)。前者壹般5-6米,後者只有2-3米。其中,法國沿海的聖馬洛灣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聞名。大潮期間,潮差約為9 ~ 12m,最大潮差可達13.5m..在奧爾德尼水道,高潮時的潮流速度達到5.0米/秒。
其他內容
穿越規則:
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障礙有:距離遠、水溫低、天氣不確定、每六小時左右在大西洋和北海之間來回翻滾的潮汐波。最大的障礙之壹來自冰冷的海洋。在失敗者中,大約80%的人因為體溫過低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橫渡英吉利海峽有壹個規定,就是橫渡時,必須有正式的裁判員、領航員、引航員等監管人員,不允許有任何輔助設備。雖然可以穿透氣的泳衣,也可以中途吃東西,但是壹定不能碰任何漂浮物。